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他们深耕临床,推动学科发展,2024年度“十大医学贡献专家”名单揭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他们深耕临床,推动学科发展,2024年度“十大医学贡献专家”名单揭晓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09A0A7II00

他们深耕临床,造福万千患者;他们醉心科研,攻克疑难危重病症;他们敏于创新,为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呕心沥血;他们在疾病诊疗新技术、学科发展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月9日,由医师报社主办,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支持,医师网、医TV、《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协办的“第十届医学家年会(2025)”在北京召开。

本次年会颁发了“见证医学发展 致敬医界丰碑”“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系列荣誉,以下是“十大医学贡献专家”,让我们走进这些医学大家们,领略他们的风采。

王天龙 教授

老年麻醉引领者

为患者术后康复按下“加速键”

作为中国老年麻醉引领者,他带领团队创新麻醉技术,勇闯麻醉禁区,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探索出围术期综合管理措施,为患者术后康复按下“加速键”;他创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在全国建立48家老年人麻醉培训基地和210家联盟医院,共同打造中国老年麻醉巨轮,基本解决中国老年麻醉“低手术率、低麻醉率、高并发症及高死亡率”关键问题。

他倡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麻醉医学云平台,累计受众超260万人次;他提出的“精准多模式镇痛”“全麻下多模式脑监测”新名词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2024年度临床医学首创医学热点名词。

他就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天龙。

石洪成 教授

建立核医学影像系统国际标杆

他从事核医学领域30余年,构建实施了有中山特色的“4-3-4”国内首个核医学质量管理体系,凝练出“核医学影像循证解析”创新理论体系;他主编参编多部卫生行业标准、书籍,深入基层医院指导,遍布20余个省市自治区。他推进医工融合,攻克多项国产医疗设备“卡脖子”难题,在国产PET/CT与PET/MR联合研发推广中申请20余项专利,10项获得转化。

他建立全球首台全身PET/CT成像系统临床应用标准,为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创新发明、性能的完善和临床应用探索做出突出贡献,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标杆。

他就是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

匡铭 教授

以持续的创新成果

为肝癌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作为肝胆胰肿瘤专家,他创新应用微创外科手术联合介入、靶向、免疫和放疗技术方案,使大量患者获得最优治疗,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作为科研领军人物,他在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创建的“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新技术方案于2024年直接改写国家卫健委沿用13年的肝癌诊疗指南,并推动美国NCCN、欧洲ESMO、北美AASLD和韩国KLCA等国际权威指南更新。

他深度剖析复发性肝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为精准防治肝癌复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研发的水循环低杆温微波消融技术,显著提升了肝癌治疗效果。

他就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匡铭。

朱华栋 教授

急诊守护者

以医者仁心筑生命防线

他在心肺复苏、重症感染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引领学科稳居复旦中国医院急诊专科榜首;新冠疫情期间他更是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坚守临床一线,确保急诊、发热门诊、核酸采样门诊的正常运转,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立下赫赫战功;他重视教学,亲自抓培训,主导修订培训标准,制定考核方案,推广国际领先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急诊医学人才。

他致力于提升全国急诊科医疗质量,主导修订新版质控指标,制定指南共识,为急诊医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学术化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

江志伟 教授

引领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

散发璀璨光芒

他引领加速康复外科散发璀璨光芒,在导师黎介寿院士指导下率先在国内引进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并应用于胃肠肿瘤;他在国内首先发表加速康复外科文章,并发表国际首篇胃癌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临床研究论文;他探索推广加速康复外科成为国家推广项目,将加速康复外科概念首次写入《普通外科学》研究生教材,并执笔完成多部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应用共识。

在微创领域,他创新完成多项全球首例机器人手术,将机器人胃肠癌手术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所在单位被评为中国胃肠癌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他研发的多参数生命体征数字化监测系统助力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高质量发展。

他就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江志伟。

李杰 教授

以现代科学创新

推动中医药防治肿瘤事业

他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以卓越成就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他聚焦临床难题,领衔协同攻关,注重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发展成果结合,较早提出中医药防治肿瘤优势在于多靶点,在延缓晚期肺癌疾病进展、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整合全国中医优势,构建肿瘤专病万人平台,首提“五期演变、五观辨治、扶正五法”原创理论,推动中医药防治肿瘤事业蓬勃发展。

他立足国内,辐射国际,搭建中美联合培养平台,推动成立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推广中医药国际影响力;他打造创新团队,组建多学科平台,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助力基层医疗及科研水平提升。

他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杰。

孟元光 教授

潜心雕琢微创术式

开创妇科肿瘤治疗新篇章

他精通微创手术,尤其在机器人、腹腔镜领域,屡创国际国内首例,2014年成功完成国际首例机器人子宫颈残端癌根治术,开创妇科肿瘤治疗新篇章;他积极探索新技术,如机器人荧光显影、3D打印等,为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他构建的Chinese妇科肿瘤组学数据中心,纳入九百余例患者,成为行业标杆;他建立5G远程精准微创外科培训中心并推动落实妇产医学部医联体单位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共享,惠及更广人群;作为教育大家,他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主编多部著作,为妇产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他就是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主任孟元光。

袁红斌 教授

麻醉先锋

为前沿治疗护航

他从事临床麻醉工作三十余载,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尤其在肝、肾移植、高龄老年病人及复杂手术麻醉领域树立了标杆;作为学科领军人物,他在临床一线屡创佳绩,保障了手术安全性;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修复等科研领域深耕细作;他执笔制定多项权威指南,规范了非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预防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变;他研发的智能静脉麻醉机器辅助系统,如同海上生命的守护者,为海上救治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是医者,是学者,更是战士,无论是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还是在国际医疗救援中,他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与大爱无疆。

他就是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袁红斌。

梁小玲 教授

不懈追求

重塑清晰视界之美

她以精湛的医术在眼底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治,尤其在视网膜脱离、血管瘤病、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玻璃体疾病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疗,以及各类难治、罕见的眼底病诊断治疗上,她以卓越的诊疗技术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她首创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新术式,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引领了眼科医学新发展;她主持多项科研基金,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培养了大批眼科医学人才。她的卓越贡献,不仅推动了眼科医学的进步,更是为患者重塑清晰视界之美。

她就是一带一路眼科联盟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原副主任梁小玲。

梁爱斌 教授

为血液病患者撑起生命的晴空

作为血液科领军人,他带领团队勇于挑战血液肿瘤的传统治疗方式,通过干预新途径和潜在药物靶点,减少白血病耐药的发生,降低化疗带来的负面影响;他积极探索免疫细胞治疗手段,实现特异性识别、准确性杀伤肿瘤细胞,让血液病患者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他在国际上领先开展“白血病细胞DNA损伤反应的乙酰化调控相关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附红细胞体病诊疗体系,推动了血液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他为临床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构建必要的技术体系,提高了血液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为他们撑起生命的晴空。

他就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副主委、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梁爱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