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未必有真相,揭秘AI造假乱象
有图未必有真相,揭秘AI造假乱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文本生成、图片创作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AI技术制造虚假信息和谣言,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揭示AI造假的乱象,并提供防范建议。
AI网络谣言案例
广东五华县老人被打案:2024年6月,网络平台上流传一段关于广东五华县老人被打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经调查,该视频的图文内容系移花接木、肆意编造的网络谣言。造谣者任某供述,这段长达几分钟的视频全是由AI合成的。
新疆乌什县地震谣言:2024年1月,广西东兴市骆某某使用AI软件编辑抗洪、救灾视频,捏造了新疆乌什县发生地震的虚假视频信息。该谣言在互联网平台大量传播,目前造谣者已被追究法律责任。
巴中市警民对峙谣言:2024年5月,有人在某平台发布《一场惊心动魄的“钞票大战”巴中市警民对峙引发轰动谁将成为胜利者》的谣言文章。经查,该文章由AI系统生成,相关言论及照片均为不实信息,造谣者已被依法处理。
AI网络谣言特征
定制化:AI能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数据中学习不同内容的生成特征,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定制化的文章、新闻等信息。
门槛低:相比传统造谣方式,利用AI造谣者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一键生成”可以假乱真的文章、图片。
识别难:AI生成的虚假信息在形式上非常逼真,往往新闻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甚至可能包含图像和视频,这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
破坏大:利用AI工具制造谣言能生成极为逼真的图片、音视频,颠覆了“有图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蛊惑性极强,短时间内就能快速传播,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网络谣言危害
泄露敏感数据:AI工具可能收集并存储用户信息,造成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甚至可能推断出敏感信息。
损害他人名誉:网络谣言往往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和诋毁他们的名誉和利益。
误导公众认知:网络谣言利用人们的认知和心理弱点,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认知和评价。
扰乱公共秩序:网络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破坏社会信任和稳定,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如何增强“免疫力”
保持警惕:仔细分析信息的逻辑性,若存在明显漏洞、矛盾或与常理不符的地方,很可能是虚假信息。
多方验证:不要仅仅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应从多个权威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对于热点事件,可以检索官方媒体的报道进行验证。
谨慎分享:在确定信息真实可靠之前,不要随意转发,以免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保护隐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给不可信的网站或应用程序,防止个人信息被用于生成虚假内容。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