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启发了无数中国电影人
这部电影,启发了无数中国电影人
2024年9月24日,在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式上,陈凯歌导演被授予“卧虎藏龙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随后,在小城之春厅举办了《黄土地》(修复版)四十周年致敬放映活动,此次活动以"厚土与诗意——对话陈凯歌"为主题,呼应了本届影展"这把泥土"的策展主题。
在大师班上,陈凯歌导演分享了四十年前在陕北拍摄《黄土地》的初衷,并与年轻观众交流了他的创作心得。他认为,电影创作需要保持真挚的情感和赤子之心,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多看电影并直接与电影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他谦逊地表示:"我既不是大师,也不是老师,你们才是你们自己的老师。"
电影《黄土地》剧照
《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生涯的重要作品,它在美学精神和视听设计上的创新,使其成为第五代导演的美学旗帜和精神宣言。影片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让世界得以通过影像了解中国。
陈凯歌清晰地记得当年在陕北黄土高原拍摄的情景:"冬天去的,非常寒冷,遍地荒凉,但是我非常喜欢。远处山坡上孤零零的一棵树,没有人迹,但能看到一条小路被踩白了,非常安静。黄河就在身边,也非常安静,天空和土地都浩大的不得了。"
"这时候我突然能听到沟沟壑壑之间一个放羊的人在唱信天游,这个信天游唱得人心里直酸,让人觉得很哀伤,同时又让人觉得很欢喜。这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土地、人、黄河、道路,这棵孤零零的树,一起在高原上孕育着一件大事。"
《黄土地》的诞生对中国电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贾樟柯评价道,在改革开放初期,《黄土地》的创新表达和电影美学令人震撼,它不仅震惊了电影界和评论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电影。1985年,《黄土地》在第38届洛迦诺电影节上获得银豹奖,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电影《黄土地》剧照
在倪震看来,陈凯歌是一位沉思型的电影家,他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和民族历史的演变,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文人画的影响,偏爱高远清淡的风格。他的电影融合了政治诗人的情怀和儒家风范,成为中国探索电影的象征。
《黄土地》中最具特色的元素无疑是黄土地本身。从开场到结尾,黄土地以其壮丽的景观贯穿全片,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命历程紧密相连。影片通过独特的构图和镜头语言,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神性和厚重感。
电影《黄土地》剧照
黄土地的注视是连贯而动态的,它以神圣的目光注视着人们的日常劳作和命运轮回。影片通过黄土、黄河、窑洞、油灯等元素,以及散点透视、固定镜头和长焦距的构图方式,营造出静态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与缓慢流逝的时间形成对比,展现了封闭环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诗意空间选择了以沉默来应对这种对抗,如翠巧爹对顾青的反应,没有惊叹,没有询问,只有意外划过的眼神。当顾青的到来和离开似乎并没有为空间和时间带来多少变化,父母包办的婚姻如常推进,试图逃离的翠巧沉没在黄河中,大旱的农民仍然用古老仪式祈雨。
电影《黄土地》剧照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在建国背景下成长,有着独特的"知青"经历,跨越多次社会变革,这些都在其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黄土地》拍摄于改革开放初期,展现了现代气质和先锋力量。
形式上,地平线偏离中心的构图在同期的连环画、绘画和电影中流行,如孙为民、聂鸥的连环画《人生》和张军钊导演的电影《一个和八个》都采用类似构图,通过突出生存环境的雄浑壮阔来反衬人物的卑微。
在人物塑造上,《黄土地》受到美术界"乡村现实主义"影响,老农民的形象犹如罗中立油画《父亲》中的坚毅脸庞。影片刻意设计的造型、色彩和敏感度安排,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突破,开启了对影像媒介的反思。
电影《黄土地》剧照
内容上,《黄土地》探讨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建立了四个意义结构:农民的故事、女儿的故事、党员的故事、新生代的故事,分别对应生产、封建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主题。影片的悲剧精神在同时代的《老井》《盗马贼》中也有体现。
最初的记忆关联着伤痛,伴随着伤痕文学的,是对时代表层和人事关系的批判(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而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则深入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触及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社会现实问题和民族守旧观念,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心理原因。
在当下回望电影史,似乎有些答案早被影像自身给出:"南边变了,咱北边也得变,全中国都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