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骢:开放、交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
沈家骢:开放、交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
沈家骢院士的研究生培养经历堪称一段传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凭借与唐敖庆、陶慰孙等学术前辈的密切合作,以及与日本、德国等国教授的跨国科研合作,不仅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还开创了中国超分子科学研究的先河。
沈家骢(右2)在指导研究生(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沈家骢的研究生培养经历确实与众不同。在他之前,有几位学识渊博的前辈,他们在建国前大多留学海外,是学问等身的洋博士;在他之后,是一群赶上新中国科教事业蓬勃发展的好时机,有机会接受系统研究生训练的年轻人。而他自己,连大学本科都差点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完成,更不用说接受正规的研究生训练了。
1949年,沈家骢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靠同学们的接济和自己半工半读才坚持下来。后来,为了满足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他们三年级的学生提前与四年级学长一起毕业参加工作。他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先生的指导下,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
这样的特殊历史阶段造就了一个现在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没有经历过正规研究生训练的沈家骢后来却能够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甚至博士后,而且培养结果还不错,许多学生能独当一面,令人欣慰。
沈家骢敢于从事这样“不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底气来自于唐敖庆、陶慰孙等先生。他一直跟着这些前辈们一起工作,边做边学,学习如何做学问,学习如何带学生。
唐敖庆是一位有大格局的学者,他始终想着的是为整个国家培养优秀的理论化学人才。从1953年到1994年,唐老师开办了十二次面向全国的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理论化学讲习班,这些讲习班对学员和中国理论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很多学员日后都成为造诣精深的学者和领域带头人。
沈家骢于1978年前后开始带研究生,1984年正式成为博士生导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意识到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巨大差距,于是想尽办法调动所能获取的一切国外关系和资源,开展合作研究和学生培养。
通过陶慰孙老师的引荐,沈家骢结识了日本京都大学的矢岛治明教授。矢岛教授是京都大学药学院(时任)院长,是日本著名的生命科学专家。通过与矢岛教授的合作,沈家骢培养了一批既懂高分子又了解生命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德国美因茨大学的海尔默特·林斯托夫教授是沈家骢进入超分子自组装领域的牵线人。自1988年起,林斯托夫曾两次不远万里来到吉林大学组织“功能自组织体系的研讨会”,给他们带来了世界前沿的超分子科学新方向。他们通过这些会议相识、合作,最后成为相互欣赏的朋友。
沈家骢(左4)与德国美因茨大学林斯托夫教授(左5)长期合作,推动国内超分子化学发展(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林斯托夫与沈家骢很早就开始尝试和倡导“三明治式的教育”,张希是他们第一位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张希的博士论文是用英文撰写的,配上中文详细摘要,沈家骢和林斯托夫分别用中文和英文为他写导师评语。吉大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做的先例,好在研究生院也开明包容,成就了吉大博士学位教育历史上第一个中西合璧联合培养的例子。
除了矢岛明治教授和林斯托夫教授外,沈家骢那时真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国际学习并开展合作,为学生培养创造条件。他通过各种渠道结识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建立了多个海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基地。
在经过如此多的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之后,沈家骢慢慢总结出了“两个基地”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思路,即:引导年轻人立足于国内,潜心地建设国内基地,同时注意建立国外固定的合作单位,让每一个年轻人自由地在两个单位间来回走动。这样的好处是建设了国内基地,保持了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又开阔了眼界,紧跟国际前沿的动态发展,同时结交了国外相互欣赏的朋友。
关于学生培养,沈家骢还有两点补充。第一点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他反对把学生当做“劳动力”,反对把学生的时间和任务安排得很紧。他始终认为论文的主人是学生,学生要主动做论文的主人。另外要发挥尖子生的作用,把他们当做“小先生”看待,让小先生们帮扶低年级学生快速进步。
第二点是:要帮助学生找好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受制于时代条件的约束,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是必要的。沈家骢受唐敖庆影响,十分注意自己研究方向与时代发展的契合。80年代末,通过与林斯托夫的交流,他们在国内率先进入当时的超分子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将超分子科学的思想带入国门;90年代初,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在未来产业中的潜力,率先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至今仍然是实验室的特色方向。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是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后最早成立的一批研究生院,对国家和吉林大学后来的人才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0年过去,我们瞄着外面的世界亦步亦趋地向前赶,现在要进入“无人区”了,没有参照物了,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培养的人。此时人才培养更突显其重要性,如何挖掘有潜力的人,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如何为他们提供一展才能的平台,任重道远。
虽然沈家骢自身的经历比较特殊,但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还是有一些普遍性的经验可供大家参考:找好方向、调动学生主动性、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归根到底是要开放、交流、合作,切忌固步自封。
本文原文来自吉林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