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78%员工成百万富翁,每两人就有一个资产过亿!
英伟达78%员工成百万富翁,每两人就有一个资产过亿!
英伟达员工的财富状况令人瞩目:78%的员工是百万富翁,每两人中就有一个资产过亿。这些数据来自对英伟达3万名员工中抽取的3000人的调查。
据报道,英伟达的员工股票购买计划(ESPP)是员工财富增长的主要推手。该计划允许员工以15%的折扣购买股票。而英伟达争气的股票表现,足以让员工赚的盆满钵满——自2022年10月以来,英伟达股价从约14美元上涨至近135美元,涨幅显著。
这项数据来自一项对员工的调查:在英伟达的3万名员工中抽取3000人,数据显示76-78% 的员工是百万富翁,约50%的员工净资产超过 25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75亿元!算出结果的时候简直不敢信)。
其实这项调查是去年6月份开展的,因为风投投资人Rubén D.在领英上分享的信息,这件事又火了一把,也放出来更多消息。
据报道,英伟达的员工股票购买计划(ESPP),让员工狠狠大赚了一笔。该计划允许员工以15%的折扣购买股票。而英伟达争气的股票表现,足以让员工赚的盆满钵满——自2022年10月以来,英伟达股价从约14美元上涨至近135美元,涨幅显著。
这个投资回报率有多高,小编好奇算了一笔账:假设员工小明在2022年10月英伟达飞升之前,买了1000股英伟达股票。由于有内部价,小明以 11.9美元/股 的价格购买了1000股,花费了11,900美元,大约不到两个月的工资。到今年1月,这些股票已经价值135000美元。净赚人民币80万元,投资回报率1034.45%!!!
然而,英伟达员工的财富增长并非没有代价。据报道,英伟达员工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每周工作 7 天,甚至包括凌晨 2 点的轮班。除了这种“996”更磨人的“927”,英伟达员工还要经历高强度的会议,并且需要繁琐的日程管理。可以想象,英伟达的工作压力有多大。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对这种“半退休”现象做了回应。黄仁勋回应称,在英伟达工作就像参与“自愿的体育运动”,每位员工都应该像管理 CEO 时间那样管理自己时间。黄仁勋可能不会选择裁掉“半退休”的老员工,英伟达很少进行裁员。黄仁勋曾解释说,他不愿解雇员工,而是选择“磨砺他们,直到变得卓越”。
尽管英伟达的高强度工作受到了诟病,一位员工说“快节奏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让你沉淀”。不过,由于英伟达大的员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相对自由,大幅度对冲了“班味”带来了痛苦。这位员工在好处中列了长长的清单,包括:
- 平衡生活的灵活性:我很欣赏 Nvidia 通过灵活的时间安排和远程工作选项来支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有助于我兼顾个人和职业优先事项。
- 持续学习:这里的培训计划和指导让我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这让我感觉收获颇丰。
- 财务上的安心:有竞争力的薪资、股票期权和退休福利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位快40岁的员工说,在这个行业工作了13年之多,真的很希望英伟达能成为自己的最后一份工作。他也认为在英伟达实现了“work life balance”。
另一位工作三十年之久的软件工程师说,英伟达是他供职过最好的公司。他说,黄仁勋的一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疫情期间,英伟达某园区封锁了办公。因此,显然不需要继续与负责员工食堂的餐饮公司合作了,但黄仁勋决定继续支付他们工资,这样他们就不必裁员。“这笔钱已经编入预算,所以他没有把它当作英伟达的意外之财,而是确保餐饮服务公司的员工仍能偿还房贷和养家糊口。这才是我引以为豪的公司”。
黄仁勋的管理风格非常深刻地影响了英伟达。他强调:“伟大和聪明无关,而是来自品格。”黄仁勋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工作态度,激励着周围的团队成员,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同时,黄仁勋非常会push员工,他多次强调公司面临的紧迫感,常用如果不全力以赴,英伟达可能会在30天内破产,来形容公司的危机状态 。
黄仁勋自己的管理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他没有采用硅谷科技企业常见的金字塔结构,而选择奖英伟达重塑为更像计算机堆栈或短圆柱体的结构。他认为,传统的金字塔式企业架构——顶层是高管团队,中间是中层管理人员,底层是基层工作员工的模式——与培养卓越背道而驰。这种管理风格也使得黄仁勋直接领导了太多位员工:在2010年代,黄仁勋的“高层管理团队”中有40名高管,每个人都直接向他汇报,这一数字后来已超过60。英伟达的开放程度同样令人惊讶。对一般CEO来说,只有八九个人在会议室里参加大型行政会议,黄仁勋的会议室里却座无虚席。
英伟达之所以能成为“神仙公司”,说到底还是踩中了AI热的东风。AI人才在哪里的收入都相当可观。 在 2024 年9月的调查中,AI领域人才薪酬更高,比公司所有美国员工的平均薪酬高出约 37%;从事AI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收入比公司普通软件工程师高出 48%。根据最新报道,微软的AI工程师平均年薪达277万,同时在加大对AI人才的争夺力度。讽刺的是,这家公司正在通过扩大裁员,优化人员结构。频繁的裁员势必影响员工的工作体验,尤其是那些不从事AI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前景需要更多关注。在AI浪潮的推动下,非AI从业者应当何去何从,可能很快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