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如何突围?资深教研员揭秘"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课如何突围?资深教研员揭秘"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强调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方凌雁在《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2期发表文章,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其中包含教、学、评三个要素的一致性问题,即学与教一致性、教与评一致性、评与学一致性,要求"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教-学-评一致性"中三对关系的融合,体现在课程的动态生成中。
1. 促进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教"一致性
"学-教"一致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策略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策略之间的一致性,以避免"所教非所学"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课程,需要学生自己选定感兴趣的主题,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并确立研究课题,自主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并选定研究方法和策略,最终以自己满意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经验不能替代学生的真实经验,教学组织过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主线,教学指导因学生学习需要而展开。
2. 反馈即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评"一致性
"教-评"一致性,指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与对学生的评价的匹配程度。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就需要将评价要求表达出来,在设计内容时就要将如何评价考虑进去,并将教学活动作为教学决策和教学实施的依据和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不以特定的知识内容教授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课程评价主要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来实现过程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反馈即为学习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研制评价标准与评价量规,收集、分析各种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证据,鼓励学生展示、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也是组织学生评价和学习的过程。
3. 反思即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学"一致性
"评-学"一致性,指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即要求所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验与学生所学内容一致,以避免"所评非所学"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动态生成性特征,决定了课程的评价具有形成性、表现性、反思性特点,即评价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持续性过程,教师需要通过有意义的、学生专注完成的表现性任务活动来获取评价的证据。这样的评价也是学生不断自我反思、评估和改进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学习事件也可以看作是评价事件。评价镶嵌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主动调整与改进。因此,反思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引领学习持续发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要义
"教-学-评一致性"理论认为,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彼此之间保持一致,教师须将教、学、评融通,进行系统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其实施载体是一个个能够引发学生关注真实生活并从中选取感兴趣内容的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从项目设计角度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评价则融入教与学全过程。学习项目既可以是一种评价项目,也可以是一个教学活动项目,共同支持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生成。
1. 指向综合素质的"教-学-评"目标一致性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真实生活情境,强调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是学习目标,也是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教师需确保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都围绕这一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做到三者互动、互联和互通。
其一,结合真实情境,拟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素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以学生个体有目的性的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活动主题源自学生生活,主题内容不尽相同,教师需结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项目特点和具体情境做好目标设计。例如:教师教学"智能家居设计"时,就可以根据《课程纲要》的"总目标"下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维度进行学习目标设计。
其二,为落实综合素质导向的学习目标,需设计与之相一致的教学、评价目标。即教师需要同步设计好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评价目标,确保三者共同指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同时,设计的目标要体现实践活动情境中学生可能的能力与品格表现,做到目标可学、可评、可教。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可以指引教与学行为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有助于确保三者的一致性。例如:在"智能家居设计"项目时,教师可将创意物化维度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角度新颖、有创意地设计智能家居并进行制作或装配,形成智能家居模型或器具,以及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将与之对应的表现性评价目标确定为"梳理研究成果与感想,形成成果档案袋;有条理地介绍作品,沉着应对作品答辩";将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组织学生有序开展成果梳理,有创意、有条理地做好成果展示交流和评价反思"。
2. 教学、学习、评价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教学、学习、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要"围绕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来设计课程",通过学生主动、持续地解决问题带动教学和评价的推进。
教的过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就是引导和教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合理的学习观来指导教与学的活动。教的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的设计展开,即根据学生学习的逻辑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策略,确保它们与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相一致。
学的过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对问题与需求作出回应,从而实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采取行动,并从中学习",因此,学生须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教师设计这一学习过程时,首先要明确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时所经历的学习历程是怎样的,其间要经历哪些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设计配套的评价表,将评价标准嵌入活动过程,以发挥评价对学习活动的导引作用。
评的过程设计。学习目标设定之后,还应设计用于证明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评价设计和学习设计同步,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我们可将这一设计思路称为"逆向设计"。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评价依据,更是作为前置的学习准则融入活动准备、实施、总结的全过程。"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不仅仅是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其重要作用在于导引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要点
"教-学-评"的一致性是动态生成的。这种生成性体现在三者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和实践与评价的课程,学生是主动实践者,教师是支持者和组织者。评价镶嵌在学习活动中,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起到优化学与教过程的作用,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
1. 确立学生在"教-学-评"中的主体地位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是以学习为中心展开的。学生是自主实践者,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研究什么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自主策划和开展研究活动,自主评价和反思研究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做学习和评价的决定。当学生将评价作为自我评估和自我激励的依据,他们就会依据成果报告的标准来导引自己一遍遍地修改调查研究报告。教师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意识,就要看他们能否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规划学习进程、自主解决问题并进行评价反思。
当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意愿被激发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都将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每一项活动的自我反思和合理评估都将成为支持他们持续探究、实现知识再构的动力。学生依托学习日志、活动反思表,定时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展、收获、困惑、思考并适时在团队和班级内部交流,体现的便是一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交流、反思一体化的"教-学-评一致性"活动。
2. 发挥表现性评价在"教-学-评"中的促进作用
"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镶嵌在学习和教学全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融入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交流课题方案、分享活动心得、推广学习作品、宣传实践成果等。教师可以抓住实践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设立评价任务,确定评价标准,并运用这些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学习。
评价应融入每一项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一起确定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并为每个评价标准设定具体的指标和等级,形成评价量规,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表现,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
3. 落实教师在"教-学-评"中的支持者角色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教师应以平等合作者的姿态履行教练员、评估员的双重职责,将支持贯穿于学生选题、设计、探究、总结、反思全过程。教师通过营造安全、民主的课堂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评价、交流、反思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真实情境开展自我评估和同伴互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证据,并及时将这些证据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反馈,作为师生调整、改进教与学活动的依据。
为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支持性工具。例如:在选题指导课上使用K-W-L图表,引导学生从已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已学会(Learned)三个维度对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评估,明确自己已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学会了什么,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和评估,还能激发其对未知问题主动探究的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师生共建的结果,"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也是师生共建的过程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