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个旧这个村子,不简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个旧这个村子,不简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7A06GQ000

陡岩村,一个位于云南个旧市贾沙乡的彝族村落,以其独特的土掌房建筑和丰富的彝族文化而闻名。这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不仅保留着完整的民族传统,还通过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份小档案
姓名:陡岩村【dǒu yán cūn】
坐标:个旧市贾沙乡
特点:中国传统村落、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风情浓郁


陡岩村
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仰头望去
山坡上黄色的土掌房鳞次栉比
壮观而又优美


陡岩村全景
这里是
陡岩村
位于个旧市西南部
贾沙乡西部
距市区25公里
地处红河谷地带
在红河北岸较为陡峭的山顶上
整个村形状呈斗状
可俯瞰红河奔腾流向越南


俯瞰红河奔腾
相传陡岩的“陡”
原来是“斗”字的谐音
因村子的形状呈斗形
而得名“斗岩”
陡岩村彝语叫得岩咪
是一个纯彝族村寨


陡岩村民居
陡岩村以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和
底蕴深厚的彝族文化而闻名


村内房屋
村落整体为彝族土楼民居
当地人称其为土掌房
陡岩村现存的土掌房
均建于清末民初
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为聚居于彝族尼苏支系的
民居建筑
建筑占地面积约47314平方米
也是我州最大的彝族土掌房村


陡岩村全景 周启成 摄
陡岩村土掌房
布局完整、严谨
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远景磅礴大气
层峦叠起、层次分明
近景造型独特、风格各异
为滇南地区较典型
具有代表性的
彝族民居建筑
2014年
陡岩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陡岩村“火把节”
陡岩村至今仍保留着
许多古老的彝族习俗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
陡岩村都会举办“火把节”
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陡岩村长街宴美食
这一天
陡岩村老老少少
都要身着盛装欢度节日
白天
美丽的彝族姑娘在寨门唱着迎宾曲
给来宾在手腕上系上彩线
摆起长街宴招待远方客人


陡岩村火把节演出舞蹈“簸箕弦”
入夜
小伙们便忙着搭架柴堆点火
游客和村民一起
涌入篝火晚会现场
巨大的火把熊熊燃烧
照亮了夜空
节奏明快、韵味独特的彝族舞蹈
吸引了众多来宾加入


身着民族服饰的陡岩村村民
陡岩村
彝族文化底蕴深厚
彝族风情浓郁


村民排练舞蹈“簸箕弦”
该村传统舞蹈“簸箕弦”
是彝族祖先从
劳动(围猎)的过程中
逐步创造发展而形成
自己的舞蹈艺术
彝语的意思为
“大家欢乐地在一起跳”
起源于1606年
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被命名为
云南省第四批
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


传承人传授舞蹈“簸箕弦”
陡岩刺绣代代相传
是当地彝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彝家阿姐们身着日月星辰
花鸟鱼蝶等图案的精美服饰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正在刺绣的陡岩村村民
一针一线间
她们将生活实景、自然生灵与
审美意趣巧妙结合
绣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与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正在刺绣的陡岩村村民
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陡岩村将当地民族文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推出原创歌曲
改编当地彝族歌曲
组织舞蹈创编
绘画创作等多种方式
展现当地风土人情
弘扬当地非遗文化
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唱响民族团结之音
《风情陡岩》曲谱
“红河北岸群山深处
传说中有一片热土……”
原创歌曲《风情陡岩》
以叙事的曲风
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
人文景观娓娓道来
创新性舞蹈《高高山上开红花》
“高高山上开红花
红花开在千万家
千家万户来跳乐
跳乐跳出幸福花……”
创新性舞蹈
《高高山上开红花》
加入陡岩村彝族歌舞“簸箕弦”
动作元素
以独有的“陡岩跳”“蜻蜓点水”
“赶山点步”“轮回转”等动作
为基础动作
诠释彝家人在脱贫攻坚胜利后
共同走向富裕的喜悦心情
舞蹈“簸箕弦”使用的各种民间乐器
原创歌舞《彝绣情》
展现了陡岩刺绣的多彩之美
以及陡岩绣娘
对传统技艺和家庭的坚守
……
陡岩村全景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
陡岩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当地抓住这一契机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陡岩村土掌房(油画作品)
如今的陡岩村
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
古老的彝族文化在这里
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民在田间跳起“簸箕弦”
漫步陡岩
探索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那份独特韵味与神秘魅力
载歌载舞
享受一场“原生态”的盛宴
民歌唱起来
“簸箕弦”跳起来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