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请注意,胃肠镜复查的这些重要时间点!
“镜”请注意,胃肠镜复查的这些重要时间点!
“镜”请注意,胃肠镜复查的这些重要时间点!
随着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健康管理和医疗知识的宣教日渐普及,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胃肠镜检查。而拿到内镜、病理检查结果后,大家常常会提出疑问:“医生,请问我需要多久复查胃肠镜呢?”。下文便带大家简单了解胃肠镜随访复查的重要时间点。
胃镜
胃息肉复查
胃息肉是较为常见的胃病变。根据病理通常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即胃腺瘤,包括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腺瘤,其中绒毛成分越多,癌变风险越高。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等。
早期胃癌筛查及随访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确定了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项者: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中将胃癌筛查目标人群分为高、中、低危3个等级,并对应推荐了胃镜复查时间:
而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及病理活检结果,结合指南、共识意见,胃镜复查时间总结如下:
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随访
胃镜检查是诊断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手段,更是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对于初次确诊肝硬化的患者,应常规行胃镜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严重程度:
如行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或组织胶注射术,首次治疗后2-4周行胃镜检查评估首次治疗的效果。如静脉曲张尚未到达根除或仍有再出血风险者,可多次进行序贯治疗直至静脉曲张消失或无再出血风险,以后至少每年复查1次胃镜,以评估静脉曲张复发及再出血的风险。
消化性溃疡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随访
发现消化性溃疡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目前对于胃溃疡及溃疡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是否需要复查及复查的最佳间隔时间目前未有明确统一意见。但对于溃疡病因不明、巨大胃溃疡(>2cm)、首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未行活检或采样不充分、首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溃疡疑似恶性、初次就诊时溃疡出血且目前有继续出血征象、存在胃癌危险因素(详见“早期胃癌筛查及随访”)的患者,建议抗溃疡治疗后行内镜复查并完善瘢痕组织或愈合溃疡底部活检,以评估溃疡愈合情况并排查恶性肿瘤可能。
由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较低,故不常规推荐复查内镜,但初始治疗后症状持续或复发的患者需要复查内镜。对于不明原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复查内镜的指征。
结肠镜
炎症性肠病随访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评估病情的最重要的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建议诱导期第3、4个月行内镜复查;维持早期第6-12个月行内镜复查;长期维持稳定期每1-2年行内镜复查。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是长病程溃疡性结肠炎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识别高危人群,早期规律性内镜监测联合活检病理,对检出异型增生和癌变具有重要价值。
病变累及广泛结肠者(E3型、部分E2型),应在发病8年后即开始接受规律性结肠镜监测,每1-2年1次。左半结肠炎者(E2型)可在发病10年后开始监测。连续2次结肠镜监测无异常者,可将监测间隔延长至2-3年。如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则在PSC确诊后每年均需行结肠镜监测。
对于克罗恩病合并上消化道病变者,建议3-6个月后复查胃镜,或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决定。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12个月后复查全结肠镜或小肠内镜。采用生物制剂治疗者,6-9个月后复查内镜。根据复查结果判断疗效,并决定后续内镜复查时间。
对于克罗恩病治疗后随访时间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主要与基线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和患者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多数建议治疗后9-12个月复查。
结直肠癌前病变、早癌筛查及随访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指出若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者视为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高风险人群:①大便潜血阳性;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有大便习惯的改变;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便血或黑便、大便性状改变、腹痛、贫血、体重减轻等)。高风险人群需进一步行全结肠镜检查。
若结肠镜检查无异常者,复查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0年;有一级亲属家族史者建议40岁开始筛查,以后每5年1次;如行肠镜下息肉/腺瘤切除术,具体随访时间如下:
早期结直肠癌治愈性切除后应间隔3、6、12个月分别接受结肠镜检查,监测是否存在残留、复发和异位病灶,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胸腹部CT)以排除发生淋巴结转移等可能性。如果上述3次复查结果均正常,建议每年随访1次,并定期随访肿瘤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等。
本文内容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