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镇馆之宝:苏轼《寒食帖》高清全卷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苏轼《寒食帖》高清全卷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幅作品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日:"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跋文
清高宗:轼黄洲诗帖。长春书屋鉴赏珍藏。神品。
清高宗: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後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後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於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於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八日御识。
黄庭坚:"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董其昌: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台北故宫公开的高清画卷只到这部分了,剩下的跋文还有(这部分台北故宫未公开):
张續: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後。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於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後。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季长甫。文堂。
王世杰: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八(点去)年。英法联军毁圆明园之厄。後。入日本。後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後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购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後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十。民国纪元四十八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内藤虎次郎:蘇东坡黄州寒食诗。引首乾隆帝行书。雪堂馀韵四字。用仿澄心堂纸致佳者。东坡诗黄山谷跋并无名款。山谷跋後。又有董玄宰跋语。张青父清河书画舫云。东坡草书寒食诗。当属最胜。卞令之书画汇考亦已著录。阮芸台石渠随笔云。轼黄州寒食诗墨迹。卷後有黄鲁直跋。为世鸿宝。戏鸿堂所刻止蘇诗黄跋。其後张續一跋,人未之见其跋云云。彭大司空云。跋所谓永安。庭坚为作仁宗皇帝御书记老也。庐山府君乃公裕弟。公邵官通直郎。知庐山县。张氏世为蜀州江原人。云。出留侯之裔。故以三晋署望也。虎按。卷中埋轮之後印。实系张氏所钤。又有天历之宝及孙退谷。
内藤虎次郎:予於丁巳(1917)冬尝观此卷於燕京书画展览会。时为完颜朴孙所藏。震灾以後。惺堂寄收予斋中半岁馀。听夕把玩。益叹观止。乃磨乾隆御墨。用心太平室纯狼毫作此跋。愧不能若东坡。此卷用鸡毫弱翰而挥洒自在耳。虎又书。
颜世清: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叠经著录。咸推为蘇书第一。乾降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丰庚中之变。圆名园焚。此卷劫馀。流落人间。有烧痕印。其时也。为吾乡冯展云所得。
罗振玉:先师张文襄公嗜东坡书。光绪王寅(1902)公建节武昌。客有持此卷请谒。公赏玩不置。谓平牛所(点记)蘇书墨迹。以此卷及内府藏桤木诗为第一。客喜甚。言将奉献真。微露请求意。公曰。时已仲春。貂裘适可付质库。若以价相让。当留之。否则不敢受也。客大失望。因求公题识。时方向夕公乃张宴。邀端忠敏。梁文忠。马季立孝廉与予同赏之。且语众曰。如此剧迹。不可不一见。明日。物主人将此北归矣。时物主方在坐。喻公意乃然。请曰。若许加题。当迟行程一二日。公曰。山谷老人谓此书兼鲁公少师李西台之长。某意则得法于北海与鲁公。然前人所言。乌可。
郭:蘇文忠寒食帖。由颜韵伯以金六万元售於菊池惺堂。已见内藤跋於龙眠潇湘图。系团匪乱流入日本。书估菊池。亲属某以六千元收得。以六万元转售於池。价差甚钜。书估池俱大非之。几至兴讼事在菊池购蘇帖之前。前跋误载此段。今再志。以之存其真。郭彝民又记《寒食帖》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壁合。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苏轼对黄庭坚书法的评语,认为其结字过於狭长,外观犹如“树梢挂蛇”。不过,东坡也在自己书法中加入此种结字,以增加章法的跌宕变化。黄庭坚以“石压虾蟆“来形容苏轼书写时,经常出现的横扁结字。根据黄庭坚的说法,东坡不善悬腕,故书写时的活动范围较局促,单字的右侧不易开展,如戈笔就容易成为病笔,形成“左秀右枯“的状况。然此现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颦”虽然是缺点却也是其书作之特色。“衔纸”二字悬针笔法,极其生动,可知苏轼并非不能悬腕。作品用笔的厚重来自颜真卿的影响,"水“字的捺笔动作可见一斑。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故宫典藏資料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