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套路多 谨慎防范保平安——李某某合同诈骗案
签订合同套路多 谨慎防范保平安——李某某合同诈骗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合同作为经济交往的手段,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形式多种多样,手段不断翻新,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诈骗陷阱。诈骗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更扰乱了社会秩序。近日,通许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抵押借款合同过程中,虚构抵押物来源、伪造抵押物登记证书、隐瞒抵押物系租赁物的真相,骗取他人财物的合同诈骗罪案件。
图片来源:豫法阳光头条
案情简介
2022年2月至6月,被告人李某某多次从不同的租赁公司租赁汽车,然后故意隐瞒车辆系租赁的事实,伪造车辆登记证书、车辆行驶证,以借款的名义与被害人娄某某、李某某等人签订车辆转(质)抵押协议书及借据,从而骗取各个被害人钱财共计599860元。另查明,被告人李某某还虚构事实,骗取李某、孔某钱财711915元。通许县人民法院经审理,以被告人李某某犯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责令被告人退还各个被害人损失共计1311775元。
图片来源:豫法阳光头条
典型意义
本案是一起以抵押为名的合同诈骗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本案的典型意义在于:
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此类案件的成功侦破和审判,彰显了司法机关对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的严厉打击态度。被告人多次骗取多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给予了严惩。通过对犯罪分子的严惩,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了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原则。这有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在签订虚假抵押车辆协议的案件中,受害人往往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通过司法审判,受害人能够获得相应的赔偿,其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同时,此类案件的审判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醒个人和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增强法律意识,加强风险防控,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
三、提升公众法律意识
此类案件的曝光和审判,对于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公众可以通过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和审判结果,认识到合同诈骗罪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日常生活中陷入诈骗陷阱。
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合同诈骗罪等经济犯罪的打击,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依法惩处犯罪分子,可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主体的诚信度。同时,此类案件的审判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同营造诚信、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五、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
此类案件的审判还提醒了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监管和自律。例如,汽车租赁行业应加强对租车人的审核和监管,防止租车人利用虚假信息租车进行诈骗;金融机构在接受车辆抵押时,应仔细核实车辆来源和证件真伪,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通过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可以有效防范和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签订虚假抵押车辆协议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的典型案例具有深远的典型意义。它不仅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提升了公众法律意识,还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加强了行业监管和自律。通许县人民法院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人民至上的司法理念,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骗”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