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表格制作规范:要素、原则与技巧详解
SCI论文表格制作规范:要素、原则与技巧详解
在撰写SCI论文时,表格是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的重要工具。一张规范的表格不仅能够清晰地呈现数据,还能帮助读者快速理解研究内容。本文将详细介绍SCI论文中表格制作的要点和规则,帮助科研人员制作出专业且符合学术规范的表格。
表格的要素
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多使用"三线表"或"两线表",通常只有顶线、底线和/或中线,顶线和底线用粗线条,中线用细线条,表身不出现竖线,省略了横分割线,对于复杂的表格必要时可以添加辅助横线。表格的组成要素包括:表序、表题、表头(标目)、数据、备注,如下所示。
表序号:按照表格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Table 1.,Table 2.等。
表格的标题:用于说明表格的主题,不可缺少。表题论文题目一样,应简明扼要,以不超过15字为宜,不宜分成多个从句或句子。表题可根据不同期刊的要求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或每一个实词的首字母都大写。例如:
Table 1. Influence of NaHSO3 on the rate constants of contaminants oxidation by KMnO4 or MnO2 at pHini 5.0
Table 1. Influence of NaHSO3 on the Rate Constants of Contaminants Oxidation by KMnO4 or MnO2 at pHini 5.0
表头或标目:用于说明各横行或竖行的含义,数据分组应符合专业逻辑,避免标目之间混淆或交叉。
表内数据:应填写完整,位数一致,表内不留空格,数字暂缺可用"-"表示,表内相邻的数字均应照写,不能用"同上"等文字表述。
表格的备注:一般列于表格数据以下或底线下,且在表内以标示号备注,若有多处需要说明,则以多个标示号区分,在表下依次说明。
表格制作的原则
严格精选表格
在论文中,凡用文字已能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格。如用表格,则文中不需重复其数据,不要同时用表和图重复同一数据,当然对一些重要数据可以在正文中加以讨论。表格切忌将所有内容,不分层次混在一团列在一起或在同一篇文章内列有多个同类型的表格,使文章松散。
表格的中数据的排列原则
由于在表格中同时具有上下和左右,因此有两个选择:数据可以水平或者竖直展示。但是,为了阅读方便,在表格中应该使同类的数据放在同一列而不是同一行。
表格中数字和文字的对齐方式
通常,表格中同列的文字左对齐排列,同列的数字没有固定要求,右对齐排列或者是小数点对齐排列在不同的期刊论文中皆可见到,表4为一个例子。
表格中辅助横线的使用
表格中的辅助横线可用于帮助解释论文数据中的关系,如果论文中数据比较复杂复杂,可以按照需要进行分层,按照数据之间的隶属关系分组处理,如表5。
表头中避免使用指数
因为一些期刊采用正指数,但也有一些期刊采用负指数来描述同一个事物,可能会引起混乱,如s?1×103和s?1×10?3表达的意义可能都是每秒钟千倍计数。如果在表格或标题中不可避免地使用指数,最好在备注中用文字注明指数的含义,以消除歧义。
特殊表格的处理
一个表格应尽量保持形体完整,将每个表格控制在单个页面,使读者一目了然,没有特殊需要,尽量不要分割开来。但在表格信息量比较大、内容无法压缩或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续表、卧排表等手段对表格进行处理。
续表
如果一个表格宽度适中,但是长度超过一张页面时,可以使用续表的形式排版,方法是在该页选适当的行线处断开,以细线封底,在次页上重排表头,以便于阅读,并在表头上加注续表字样,表序和表题则可以省略。
本文原文来自万维学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