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奁”的“奁”怎么读?它可不读“qū”,历史上的女子的嫁妆礼仪有什么讲究呢?
“妆奁”的“奁”怎么读?它可不读“qū”,历史上的女子的嫁妆礼仪有什么讲究呢?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于中丞》中有这样一段话:“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匳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恰逢有一个富绅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地多,但在夜里却被盗贼们席卷一空。
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妆奁”在古代其实就是指代嫁妆的意思。“妆奁“的”奁“由上下结构所组成,上面是一个大字,下面则是一个区,这个词语读作“zhuāng lián”。
“妆奁”最早是指古代人们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这个词语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产生并延续至明清时期,因此,对于女子们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婚嫁习俗,“妆奁”可谓是历史十分悠长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妆奁”最早是用在当地的名门贵族之中的。
名门贵女们常常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梳妆台以及便捷式的梳妆匣。在汉代时期,小巧的漆奁适合席地而坐,人们坐在地上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梳理,十分地方便。
到了宋代,由于室内家具的变化的,梳妆台不再仅限于小巧,而是有了大型的梳妆台。女子们所添置的梳妆台物品也更加地多,人们开始习惯垂足而坐的这种化妆桌。
一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妆奁,不仅十分美观,而且所能收纳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依照社会的阶段,家族中的地位,女性们所能拥有的子奁数量都是有限的。而这其中,最高的数量是11个,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是对于社会地位的一种限制。
而到了后面,“妆奁”除了指代梳妆台的意思之外,更有嫁妆的意思。嫁妆在古代有几种叫法,它又称”陪嫁“”妆奁钱“等等。
先秦时期,贵族嫁女会有诸多的陪嫁,一是从同姓诸侯国中择女子数人从嫁,作为“媵妾”,除此之外,再挑选一些陪嫁的奴仆,称之为“媵臣”,陪送的财物则称之为“媵器”。
古时女子有陪嫁主要出于2个目的。一是展示女方家的经济实力,嫁妆越多,则代表女方家的实力越高。除此之外,嫁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女子在家中的地位。
比如,嫡女和庶女之间的陪嫁数量和金额都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即便同样都是嫡女,也可能因为在家中的受宠程度而在陪嫁上面有所不同。
二则是为女方争取在夫家的地位。如果一贫如洗地嫁过去,即便男方不在意,久而久之,在不少事情的处理上面就会显得比较被动,甚至于在面对权利和贵门女子之时,容易被舍弃。
相对而言,如果有着雄厚的嫁妆和有权势的家底,即便夫妻感情出现问题,或是面临其他危机,也会比没有背景和实力拥有更多的转机。
你们还知道古代陪嫁的什么礼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