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里的广州,千年文脉底蕴深厚
看诗词里的广州,千年文脉底蕴深厚
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中心。从秦汉到清代,无数文人墨客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广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展现了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诗词,感受千年羊城的文化韵味。
广州千年羊城4D影院《千年羊城》节选
先秦至汉代:岭南文化的萌芽
广州早在先秦时期就涌现了《南海仙人祝辞》这样的经典篇章,诗曰:“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huán huì),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广州宏城公园内的“南粤先贤雕塑群”之杨孚雕像
汉代时期,岭南地区涌现出杨孚、郭苍、牟融等著名诗人、学者。其中,杨孚是岭南第一位著书立说的学者,他编撰的《异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魏晋南北朝:岭南诗人的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出现了黄野人、王叔之等著名诗人。其中,黄野人的《飞云峰》:“云来万岭动,云去天一色。长笑两三声,空山秋月白。”广为流传。
唐代:岭南诗歌的繁荣
唐代是我国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岭南诗歌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张九龄作为“岭南诗歌第一人”,其《感遇》二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开篇。韩愈三度来到岭南,留下了多首描绘广州景致的诗篇。
张九龄画像。图源:广州日报
中晚唐时期,将军高骈在经过广州时写下《南海神祠》一诗,表达了对南海神的敬仰之情。
宋代:岭南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余靖、崔与之、李昴英等岭南诗人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其中,余靖关注民生,将广州西园开拓为供民众游乐的公园,其《寄题田待制广州西园》可看作是当时广州西园的导游图。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南海神庙模型
苏轼在粤生活六年多,留下了许多描绘广州景致的诗篇。他在《发广州》中写道:“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展现了广州的开阔与自在。
南宋时期,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明代:岭南诗派的形成
明代是岭南文学真正自成一家的重要时期。元末明初,孙蕡、王佐等“南园五子”在抗风轩结社,延续了张九龄以来的雄直诗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州南园抗风轩(今中山图书馆南馆)。图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汤显祖在岭南地区创作诗歌一百多首,这些作品彰显了他的才情,也见证了广州的商贸繁华与变迁。
清代:岭南诗派的鼎盛
清代,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屈大均的《珠江春泛作》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展现了珠江春日的美丽景色。
屈大均画像。图源:中国新闻网
清末,以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物,发出了“诗界革命”的呼声,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新精神的“新派诗”。
清代画作里的广州城市景观。图源:广州日报
结语
文人墨客笔下的广州美不胜收,可谓“云山珠水,尽入诗怀”。这些饱蘸云山珠水灵气的诗词,厚植千年羊城历史文化底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想要读懂广州,可以从行文里、从花香里、从色彩里。您又是从哪里读懂了广州?
本文原文来自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