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神树如何铸成?CT扫描首次发现芯骨
三星堆青铜神树如何铸成?CT扫描首次发现芯骨
三星堆青铜神树如何铸成?CT扫描发现国内青铜器群最早的芯骨_四川在线网页链接
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树,其造型的独特和庞大吸引着世界关注。在距今三千多年前,三星堆人究竟采用何种技术铸造出近4米高的神树?一直是学界和公众所关注的话题。
11月30日,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郭建波进行的《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微观探察分析》主题发言中,分享了通过新技术手段对三星堆青铜神树进行分析的一些最新成果。
郭建波介绍,2018年始,对1、2号坑出土部分青铜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分析,包括揭示其化学成分与制作工艺整体面貌等。
三星堆神树
三星堆发现了多棵神树,也是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展现出了古蜀先民在青铜铸造方面的高超工艺以及瑰丽浪漫的想象力。郭建波介绍,三星堆青铜神树,与其他的器物例如太阳型器、蛇型器、青铜尊等具有明显区别的铸造方法,而灵活多变的分铸和连接技术,是青铜神树这样造型复杂的器物得以成功铸造的关键,基本采用多次分铸后再铸接的方式最终组装成器。
三星堆神树
“三星堆1号青铜神树,因为体量过大,而且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只利用了X射线进行了原味的分析检测,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到利用了套接、浑铸、铸接等铸造形式,内部的铸造结构还不能够清楚地看到。”郭建波说,对于2号神树,通过采用CT技术,可以明显看出利用了销接、铸接、焊接等多种技术,这种连接方式与以往理解的套铸法有较大区别,后铸的铜液与原铸件上的销杆形成机械锁紧结构的做法,与所称的“铸铆接”具有类似的结构。
CT结果显示,2号神树枝杈附件与树枝为多次浇注连接而成。树枝先铸并在连接处设置连接孔,其后掏去部分泥芯在外测施范,二次浇注形成与树枝相连的枝杈附件,部分铜液流出叠压树枝外壁。其后再掏去部分泥芯,在连接部位再次浇注铜液包裹枝杈的根部。另外体形较小的3号神树,通过对其数十个小部件逐一分析,发现其人首鸟身像冠部、身体、尾部是分别铸造后,再通过铸接的方式进行组装。
郭建波介绍,通过利用CT技术,还在三星堆神树内部发现了芯骨,包括金属芯骨以及推测为竹木等有机质芯骨,不同的芯骨分布的位置不同,金属芯骨按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扁形两种。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CT技术在青铜器内部发现芯骨。郭建波说,芯骨技术此前发现最早的是秦始皇陵的一些铜车马上,这一次在三星堆发现,芯骨的使用是一个本土技术的创新还是外来文化技术的引进?还是本土产生?芯骨的技术源流何在?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三星堆青铜神树如何铸成?CT扫描首次发现芯骨网页链接
三星堆青铜神树如何铸成?其内部是否大有乾坤?11月30日,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建波作了题为《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微观探察分析》的分享。他主要从X射线CT断层扫描技术在文物铸造工艺分析中的应用角度,为线上、线下参会者讲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方面所反映的三星堆人高超的技艺。
郭建波介绍,从2018年始,考古工作人员着手对1、2号坑出土部分青铜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分析。其目的旨在系统梳理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器资料,开展相应的科学分析研究,深化对三星堆铜器生产、使用、流通、改造、废弃与埋藏的整个生命史过程及其社会背景的认识,推进对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理解。
郭建波分享了研究团队对青铜神树铸造工艺分析的成果。“由于1号神树体量过大,而且非常珍贵,我们只利用了X射线探伤进行了原位的分析检测,从检测结果明显可以看到,其利用了套接、浑铸、铸接等铸造形式,而内部的铸造结构暂时还不能看清。”郭建波说。
可喜的是,研究团队在2号青铜神树的CT显微图下,看到了更为清晰的内部结构。“我们明显看出,他们利用了销接、铸接、焊接等技术来进行树枝之间、树枝与枝丫之间的连接,先铸成1号树枝、2号枝丫,再进行浇铸成型,而后进行组装。”
与1、2号大型青铜器的分铸形式不同,3号青铜神树的铸造工艺是怎样的呢?研究团队对它的67个小部件重新进行了分析。“比如人首鸟身像,它是通过冠体、身体及尾部分别铸造成型后,再利用焊接、铸接等形式将其连为一体。其树枝挂环与树枝之间、树枝与枝丫之间,以及树枝与其他树枝之间的连接,也同样采取了铸接的形式。”郭建波说。
与此同时,通过CT技术,研究团队在2号青铜神树、3号神树内部均发现了芯骨,包括金属芯骨以及推测为竹木等有机质芯骨,不同的芯骨分布的位置不同,金属芯骨按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扁形两种。郭建波介绍,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CT技术在青铜器内部发现芯骨。
郭建波说,芯骨技术此前发现最早的是在秦始皇陵的一些铜车马上,这一次又在三星堆发现,关于芯骨的使用是一个本土技术创新还是外来文化技术的引进?芯骨的技术源流何在?这些都将是接下来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文保专家介绍三星堆青铜神树修复过程
11月29日,在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上,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余健介绍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青铜文物的修复,并介绍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修复过程。
“三星堆文物器物的大小差距很大,青铜器中有仅6厘米高的青铜持璋跪人像,有高达2.6米的青铜立人像和3.95米的一号青铜神树。每件文物的修复必须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和步骤,同时青铜文物加上氧化锈蚀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各异。”余健对一号神树、三号神树的修复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
他介绍,青铜神树是我国商代考古第一次出土的超大型青铜文物,神树的形体资料无从可查。为了准确掌握神树的形体,恢复原貌,把握正确的整形,当时青铜神树的修复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室外多次进行了预合,保证了神树修复的科学性,提高了神树的修复质量。在修复青铜神树时,除采用锡焊法进行修复外,还采用其他工艺交叉使用,灌注环氧树脂,增加神树的抗压强度。
“目前,一号神树已在博物馆内展陈了20多年,侧面证明了当年采用的修复方法和使用材料切实可行,最终目的也达到了抗压、抗弯、抗拉的机械强度要求,保证了展览需求。”余健说。
文/戴竺芯 曾洁
【原标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三星堆6座新“祭祀坑”已出土近完整器4000 余件
10月29日,在广汉举行的“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的新发现、新收获与新认识。
雷雨透露,截至9月,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15109件,近完整器4060件。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内多件出土器物或可跨坑拼合,或可证实多座祭祀坑形成于同一时期。并且,更多与金沙遗址繁盛时期风格相似器物的发现,表明了二者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说明三星堆遗址主体繁盛时期或比从前认为的更长。*
4座“祭祀坑”或同时期形成
6月,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这也是自1986年三星堆1、2号坑发掘后,时隔36年的首次器物拼合。不仅如此,最近,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一些能跨坑成功拼接的器物。雷雨在现场展示了几张照片:在新发现的7号坑和8号坑中,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些青铜神树残件;3号坑发现的一件青铜残件,或许能与2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拼合;在8号坑内,一件刀形饰物,与1986年发掘的1号坑神树构件非常相似。
“我们在2、3、7、8号坑都发现了类似神树的残件,很可能是2号坑神树上的。”雷雨说,根据目前的研究,结合跨坑器物拼合成功的情况,2、3、7、8号坑很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
雷雨说,跨坑拼对器物的出现,说明所涉及的坑为同期形成,这背后反映了古蜀人的何种礼制或者思想?这些都需要未来的研究来解答。
与金沙的关系更密切
会上,雷雨展示了最新研究发现: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此次发掘出土的玉凹刃凿,一些色泽艳丽的暖色调玉器,以及身尾分制的石虎、中分发式的石跪人、精美的金带饰、辫发的青铜全身人像等器物,都表明了三星堆和金沙的关系更为密切。
雷雨说,过去学界普遍认为,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这两个古蜀国的都城在年代前后上属于无缝衔接的关系。但根据碳14测年结果,4号坑的年代下限已进入西周,出土的一些器物带有比较明显的金沙风格。
新的发现则进一步证实了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这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撑,未来解决这一问题对古蜀历史的研究而言,价值非凡。”雷雨说。
青铜铸造技术与商代中原同出一脉
三星堆青铜器以其前所未见的造型,让3000多年后的人们大开眼界。同样,也带来了更多关于三星堆的疑问。在当时有限的生产条件下,这些“奇奇怪怪”的青铜器究竟如何铸造?科技考古为人们带来答案。
雷雨说,目前,考古团队已通过CT扫描,直观地体现了三星堆青铜器独特、灵活多变的分铸和连接技术,对三星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考古人员对6件青铜树枝残件样品进行CT扫描,发现一件样品使用的是金属芯骨,另有4件样品也存在使用芯骨的现象。“芯骨技术可有效提高内芯的强度,从而保证型芯组合和浇注的成功率。芯骨在三星堆的青铜器中系首次发现,也是目前商代青铜器铸造过程中使用芯骨技术最为明确的证据。”雷雨说。
此外,团队还利用陶器脂质残留物的理念和方法,对三星堆铜器样品泥芯的残留物进行测试与分析,展开对三星堆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补充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三星堆泥芯样品均经历了300℃以上温度的焙烧过程,泥芯中脂质提取浓度极低。
同时,结合对三星堆青铜神树铸造痕迹和X-CT分析结果,基本排除制模使用蜂蜡的可能。结合青铜人像、神树等器物上的合范痕迹,以及残留泥芯、泥范情况,均体现出器物使用块范法铸造成型的特征,进一步印证了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与商代中原地区同出一脉。(记者 戴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