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琴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1讲: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的成书
马银琴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1讲: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的成书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3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马银琴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1场活动,以“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的成书”为主题进行了讲座,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陈伟强出席本次活动。20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
马银琴主讲
为什么《诗经》在中华文化中有如此大的文化影响力?在提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这部经典著作?在本次讲座中,马银琴从《诗经》接受史的变迁切入,对于《诗经》的理解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看法。她指出,在近代历史上,《诗经》一度被视为以审美为主导的文艺作品。但是,这种对于政治意义的解构无法完全解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要想深刻理解这本经典,还是需要回到周代的礼乐文化中,认识到《诗经》和周代礼乐文化相伴相生的紧密关系。
马银琴引经据典,为我们描摹出周代礼乐文化的演变过程。伴随着周代的建立、兴盛和衰微,周礼也随之兴盛、毁坏、修复、再毁坏,而这一漫长反复的过程与《诗经》的创作始终息息相关。例如,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的时候,产生了大量纪祖颂功、郊庙祭祀之歌,如《大雅·绵》《周颂·维天之命》;西周中期,周礼成熟,燕享乐歌也随之进入仪式乐歌文本;周宣王中兴后,《小雅·四牡》《大雅·民劳》一类的征役之歌和讽谏之歌出现;两周之际则产生了大量讽刺时政、感时伤世的诗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国风》,出现于两周之际,兴盛于春秋前期。马银琴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尊崇王室的观念使得“采诗”“献诗”的文化制度得到执行,另一方面是由于王室地位下降,各诸侯国的乐歌《国风》进入周王室音乐机构的机会增加。
诗文本前后历经六次编辑,最后一次由孔子进行,即著名的“孔子删《诗》”。孔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在增删诗篇、调整编次和雅化语言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尽管这次增删留存下了我们现今能看到的诗文本,但诗文本编辑不再由周王室的乐官主持,而成为孔子的个人行为,这一举动实际上宣告了周代礼乐制度的完全崩溃。
在答疑环节中,马银琴就周代礼乐文化和诸子百家之间的联系以及《诗经》对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她认为,“诸子出于王官”,即各家学派都源自于周礼中不同职守的发展,而儒家则更为全面地传承了周礼文化。作为周礼文化的代表之一,《诗经》强调了情感与音乐、政治教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温文尔雅的“诗教”传统。
授牌
讲座结束后,陈伟强向马银琴赠予了校友学习日活动纪念牌。
马银琴与校友代表合影
2017年,清华校友总会推出“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通过“校友学习日”“校友学习班”“校友学堂”等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校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践行服务校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2018年11月25日, “清华校友学习日”开启首场讲座,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围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前沿、人文素养等主题,邀请专家、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清华校友学习日”系列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继续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并协作实施,由清华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基金提供定向资金支持。
本文原文来自清华终身学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