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岛姐妹花妙手生花,葫芦雕刻非遗文化焕新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岛姐妹花妙手生花,葫芦雕刻非遗文化焕新彩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2A06K8N00

付文学、付文文,这对来自青岛即墨区环秀街道西兴家疃村的姐妹,是墨城傅家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她们不仅将这门有着12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传承下来,更在创新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2022年,她们被青岛市民俗学会授予“非遗技艺大师”称号。

手艺人变“守”艺人

走进位于即墨古城的葫芦雕刻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葫芦的世界:地上筐子里装满了待加工的葫芦,架子上摆满了各种造型的葫芦作品,上面雕刻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自成意趣。

“雕刻葫芦要求眼、心、手高度集中。首先,拿笔在葫芦表面画上想要的图案,然后用刻刀精细地雕刻。”付文文一边拿着刻刀在葫芦上行云流水般游走,一边介绍雕刻葫芦的要点。很难想象,眼前这位“80后”是墨城傅家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只见她右手拿着刻刀,左手将葫芦固定,行刀运凿、下刀洒脱,刻刀飞舞之间图案跃然浮现,谈笑间,一个普通的葫芦仿佛有了生命。

“傅家葫芦雕刻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付文文说,自幼看着父亲在圆鼓鼓、滑溜溜的葫芦上雕刻,姐妹俩耳濡目染,对葫芦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她就能独立创作完整的作品,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姐妹俩掌握了画、刻、雕、烙等技术。

之所以成为墨城傅家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付文文表示,“我们不能把祖传的手艺丢了。”姐妹俩决心将父辈的技艺发扬光大,并于2013年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刻刀,全面继承家族雕刻技法。十多年来,姐妹俩沉下心打磨技艺,用刻刀在葫芦上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让祖辈的手艺传承下去

葫芦雕刻作为我国古老的手工技艺,通过点、挑、推、拉、刺、勾等技法,以刀为笔在葫芦上进行刻画。作品以镂雕、墨刻、浮雕等造型呈现,融入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单说选葫芦就是门学问,葫芦要十分成熟,保证壳的硬度,还要经过清洗等工序。雕刻葫芦注重依形造景,细长的适合雕刻人物,短粗的适合雕刻动物。”谈起葫芦雕刻,付文文如数家珍。

付文文说,把葫芦选好以后,再根据想要的图案,先用铅笔描画图样并打下底稿。雕刻的工序就更复杂了,葫芦表皮较薄,雕刻时讲究力道,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随后经过雕刻、打磨、上色、调整等程序,最后整体打磨抛光,一件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从打底稿到细节处理,大约需要刻十几万刀甚至是几十万刀。“雕刻葫芦要有耐心,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像这种带浮雕的复杂图案,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付文文说,“创作每一件作品都要求精益求精,尽量做到每一刀都不留遗憾。”

付文文说,“葫芦表面又滑又硬,雕刻时,一不留神还会把手划伤。”记者注意到,因常年雕刻,付文文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在她的工作台上有个小木盒,里面放的都是工具。“这些刻刀看上去差不多,但刀尖有差别,有斜口、直口、圆口,功能大不相同,有的雕花有的刻字。”谈起这些宝贝,付文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傅家葫芦”选用3年以上的葫芦,经过定题材、打稿、雕刻、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手工精制雕刻而成。为了让葫芦色泽均匀,光是晾晒就需要3个月。一件件精美作品的背后有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良,为了把葫芦雕刻好,姐妹俩阅读了大量诗书,学书法,摹画本,在父亲的指点下,她们的雕刻技艺不断精进。

推广“傅家葫芦”文化

采百家之长,方能精益求精。为了提高技艺,姐妹俩拜聊城东昌葫芦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峰为师,通过学习,姐妹俩的构图更加缜密,并学会了密雕手法和剜刀的多种使用方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姐妹俩始终致力于非遗传承工作。

如何推广“傅家葫芦”文化,让更多人来继承这门手艺?姐妹俩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在思考如何重新定义非遗,让非遗技艺转化为被现代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她们明白,非遗要想真正传承下去,就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要走入生活,走向群众。

“非遗应该更有人间烟火气,使用它是最好的传承。”付文文说,“葫芦最早是生活用具,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返璞归真,让它具备审美价值的同时还能实现使用价值。”

为此,姐妹俩大胆创新,设计出更多功能类的储物器皿、葫芦饰品等,提高其使用价值。同时,在葫芦上雕刻的题材也不再囿于传统,姐妹俩将葫芦做成镂空葫芦灯、雕花葫芦茶叶罐、葫芦乐器等文创产品,设计出了时尚单品“葫芦手链”和搭配不同穿衣风格的葫芦配饰等,让葫芦雕刻作品更具实用性,让曾经束之高阁的艺术品不断“圈粉”。

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

为了让葫芦雕刻技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付文学、付文文在社区、学校举办公益体验课和讲座,定期开展非遗文化宣讲,连续13年免费教授小朋友葫芦雕刻、葫芦彩绘,和研学机构以及多所中小学携手授课数百次,让更多人体验葫芦雕刻的魅力。

2011年,付文学、付文文在即墨城西成立葫芦雕刻工作室;2013年,成立文静绘画工作社,面向社会开展公益美术培训;2017年,在即墨古城开设了展销店,开办葫芦雕刻DIY体验与非遗研学公益课,让更多人亲手制作、体验。目前,跟随她们学雕刻的学生已经有500多人。

截至目前,姐妹俩累计创作作品3000余件,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吉祥如意》荣获第二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葫芦雕刻系列》被中国桃文化博物馆收藏……如今,她们的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销往国外。

“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葫芦雕刻,让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传承。让葫芦雕刻作为即墨的文化标签,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付文学说。

对话

记者:传统手工雕刻会被机器雕刻取代吗?

付文文: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葫芦雕刻机,相比传统手工雕刻葫芦,它雕刻的作品没有力量感,不如手工雕刻得灵活。手工雕刻葫芦有其自身的优势,一件下功夫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也具有收藏价值。

记者:如何更好地传承葫芦雕刻技艺?

付文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要做的就是用手中的刻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葫芦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变成艺术品,让更多人加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的队伍,希望手工雕刻葫芦的技艺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