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化名家香江足迹1|三度赴港 张爱玲写了一本香港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化名家香江足迹1|三度赴港 张爱玲写了一本香港传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410/05/AP6700852ae4b0519806abdc62.html

从上世纪初至今,有许多文化名人南下来港,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迹。大公报今日起推出「文化名家的香江足迹」系列,讲述一群文化名人的香江情缘,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互为映照。

9月30日是一代民国才女张爱玲的诞辰纪念日。在张爱玲的一生中曾三度到访香港,香港对于她而言是求学地、工作地,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作品中多次书写香港的城市印象。香港学者许子东形容:“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张爱玲写香港写得特别好,而在香港的岁月,也对她的创作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张爱玲曾于19岁、32岁、41岁三度来港,为的是求学、工作,探索文学创作之路。香港给了她灵感来源和写作素材,更塑造了她看世界的方式,也形成了其创作风格。“张爱玲从上海来到香港,这段经历帮助她形成了与此前不同的世界观,再加上香港的经历,也是她想写的生活的一部分,故而其作品中多次以香港作为故事背景。”许子东表示。

港大岁月:脆而香甜的空气

1939年,张爱玲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在香港求学,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求学期间曾获尼玛齐(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何福(Ho Award for Best Sorhomore)两个奖学金。她在香港的这段求学经历持续到1941年。这个期间,她于《西风》杂志上发表《天才梦》,感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如同她在回到上海时写的《茉莉香片》写到香港是“一座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兵分三路由边境攻入香港,张爱玲因战事由香港回到上海,香港的这段经历让她有了切身而深刻的印象,也促使她去书写在香港的感知,随后在上海写下了《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等名作,而之所以回到上海才开始书写有关香港的种种,“是因为她在香港主要是为了求学。”许子东言。

在她的作品中,香港是一个新鲜的世界,半山流线型的白房子、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满山的杜鹃花、夹道开着红而热的木槿花、馥郁着脆而香甜的空气,都被融进了她的文学作品中,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一幕幕悲欢离合轮番上演……

太平日子之后,是残酷的战事,但目睹了战事的残酷,张爱玲却写出了战火纷飞下的《倾城之恋》,讲述白流苏和范柳原如何在战乱中谱写爱情故事。书中,白流苏和范柳原首次邂逅的地方就在今天浅水湾酒店的露台。如今虽然香港浅水湾酒店已改建,但露台原址仍保留并改建为露台餐厅。今时今日,依然有很多忠实读者去浅水湾寻找张爱玲的创作踪迹。

重回香港:萧条异代不同时

1952年至1955年,是张爱玲第二次在香港居住的岁月,这次已经不是为了求学,而是想在香港求职,继而寻找创作的突破口。为了生活,她凭借优秀的英文翻译能力,在香港找到了一份从事翻译的工作,翻译作品包括《老人与海》《无头骑士》等,其间更笔耕不辍,坚持文本创作以及担纲电影编剧等工作,居住在香港的北角,居所没有书桌,就在床侧茶几上书写,但她觉得“我来到香港,写作的速率已经打破自己的纪录。”

这段在香港的经历,张爱玲留下了珍贵的照片,于1954年在宋淇太太邝文美的陪同下去北角兰心照相馆拍摄一组证件照,并挑选其中三张赠予邝文美。这件事被她写进了作品《对照记》,“1954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照相馆拍照。1984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好整30年前,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今日,在湾仔茂萝街七号香港文学馆可以看到这组肖像照片。


张爱玲在兰心照相馆拍摄的照片。

三赴香港:创作的暂住地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出发,赴美国定居,直到1961年,她第三次踏足香港,为的是搜集创作素材,因此在香港小住了数月,分别在旺角花墟道和加多利山居住,整个居住时间前后不超过半年,其间创作了剧本《南北一家亲》和《红楼梦》。宋淇儿子宋以朗忆述张爱玲,气质高雅、身材高瘦、打扮朴素,整天都在房间专心写作。

第三次来到香港的张爱玲,香港已不再是她的求学、求职地,而是为了完成创作的暂住地,几个月时间匆匆而过,返回美国,从此再也未踏足香港。然而十分喜欢书写自己生活经历的她,还是把第三次在香港的体验写进了作品《重访边城》中,其中写香港“兼有西湖山水的紧凑与青岛的整洁,而又是离本土最近的唐人街”。

张爱玲在香港的经历,从大学生到求职者到创作者身份的转变,成就了她笔下一个个以香港作为背景的传奇故事,为了不让这段经历被岁月掩埋,香港还在浅水湾花园设立了纪念张爱玲的“香港之旅”,供书迷前去追寻其在香港的创作岁月。

许子东认为香港的经历,为张爱玲提供了书写的素材及感受,她笔下的香港,让今天的读者更加了解彼时的香港,其创作的小说乃至之后的影视改编作品,引领了香港文化风潮。

张爱玲在港足迹


张爱玲第二次来港时曾住在北角英皇道。


张爱玲《重访边城》提及中环石板街印象。图为石板街现貌(大公报 记者 刘毅 摄)


香港大学文学院。张爱玲曾在此就读。


张爱玲钟情浅水湾,许多故事以这里为背景。

城市书写异于当时文坛风格

张爱玲的一生三度来港,都留下了相应回忆。香港学者许子东认为,张爱玲并非典型的南来作家,她来香港是为求学、求职和创作,生在不平凡的年代,不书写宏大叙事,转而去描绘小市民生活,但又和当时香港文坛流行的鸳鸯蝴蝶派的创作风格不同。

香港投射在张爱玲的文本世界,正如她在《茉莉香片》所写,“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而这种城市气质,被她写进作品,主人公呈现的就是一种同样的姿态,作品《倾城之恋》即如此,虽然战火纷飞,男女主人公也各有各的考虑,但城池的倾覆却能成全一对手的恋爱。

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课,张爱玲报名担任防空员(她说因有膳食提供),要在当时的冯平山图书馆负责记录空袭相关的工作,过程中还在馆内阅读了不少书籍。许子东认为,这个时候的张爱玲会有一种身份的迷茫,她当时可能也有困惑,“我是在帮英国人对抗日本么?”

《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于1943年,正是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所创作,主要讲述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被其姑母梁太太(富豪遗孀)所利用,游走在各种男人之间,最终以被无情抛弃作为收场。书中的香港描述占据了十分重要的篇幅,描绘的香港景色都源自张爱玲第一次来港,在港大求学期间的细微观察和感受。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的故事源自张爱玲1941年在港大读书时期,去浅水湾饭店探望母亲时听到的一对男女的情事八卦。主要讲述来自上海大户人家的小姐白流苏,在经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随徐太太来到香港,以自己为赌注,博取范柳原的爱。两人各怀心思,却因为战火而相互依伴。

《重访边城》

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重访边城》虽是一篇描述台湾的作品,但其中不乏对于香港的城市书写。这段游记发表于1963年,不过这是英译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上世纪80年代又以中文重新出版。

(来源:大公报B01:副刊 2024/09/27)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