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好好说话》:改变人生的非暴力沟通法
《我想跟你好好说话》:改变人生的非暴力沟通法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促进理解和同理心的沟通方式,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创立。它通过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帮助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保持清晰和真诚,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想跟你好好说话》的作者是赖佩霞女士,她曾经投入演艺事业,当过歌手、演员和主持人。她后来投入身心灵的领域,走遍世界各地,向许多名师学习。她希望透过这本书,把心理学大师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传递给更多人,帮助读者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找到和谐与幸福。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所创立的一种沟通方式,用以促进理解和同理心,减少冲突。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学会以尊重和关怀的态度表达自己,同时深入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首先,“观察”是一种客观的陈述,不带任何评价或判断;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意见或想法;然后,明确自己的“需求”,你的需求就是来自你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不是要求或命令。通过这四个步骤,我们就能在沟通中保持清晰和真诚,并且促进互相理解。
在实践这套方法的时候,我们需要放下对错之分,专注于如何满足双方的需求。这种沟通方式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职场和国际调解等各个领域。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增进合作、改善关系。当每个人都学会用心聆听和真诚表达,就能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社会。
沟通的两种类型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之间的差异。
当我们一心只想用最快、最简单、最低成本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倾向于暴力沟通,而暴力的语言就像是“豺狼”,领域性、控制欲及攻击性很强,习惯自我防卫,凡事总要争个输赢。豺狼象征的是充满敌意和攻击性的语言,常常带有评判和威胁,容易引发冲突和防御心理。
相反的,当我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且愿意倾听对方的想法,就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表现。非暴力的语言就像“长颈鹿”,有更高更广的视野及高度,还有一颗强大的心,愿意聆听与包容。长颈鹿象征的是客观的观察而不是评判,表达感受、理解需求,并提出具体请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家庭情境,当一个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时候,父母会怎么跟他说话?
使用豺狼语言的父母会说:“你这么懒惰?为什么老是不完成作业?你这样下去怎么会有前途!”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到被指责和贬低,容易产生抵抗和对立。
使用长颈鹿型语言的父母会说:“当我看到你作业没有完成时,我感到很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你能告诉我有什么困难吗?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你听出两种说话方式有什么差别了吗?我们拆解得更细一点来看。
首先,要观察而不是评判。长颈鹿型语言注重客观的观察,而不带有任何评价。例如,长颈鹿型语言会说:“我看到你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而豺狼型语言则会说:“你总是这么懒惰!”这句话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批判。
其次,表达感受和需求。长颈鹿型语言强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例如:“我感到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成功。”豺狼型语言则会忽略感受和需求,直接批评或指责,例如:“你这么不负责!”
最后,提出具体请求而不是命令。长颈鹿型语言会提出具体请求,例如:“你能告诉我有什么困难吗?”豺狼型语言则常以命令或威胁的方式表达,例如:“你必须马上完成作业,不然就别想玩!”
两种沟通方式比较起来,豺狼型的暴力语言可能会带来短期的胜利,却会导致长期的总体失败。长颈鹿型的非暴力语言虽然需要多花一点心力和时间来沟通,却可以促进长期的总体成功。
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别人的言行而感到受伤或愤怒。这种情绪反应往往源自于我们对事件的“主观解读”,而不是事件本身。相反地,当我们学会“客观观察”,避免将自己当成受害者的角色的时候,就有机会提升沟通品质。
客观数察的意思是,我们只需要“描述事实”,而不是带入个人评价或情绪。就像监视器一样,我们只需陈述看到的经过。例如,如果你说:“你总是忽视我”,这就有指责的意味,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御心态;如果你改成说:“今天早上我们两个人都没有说话”,这样说就只是平铺直述事实,没有任何评价或指责。
这种观察方式会帮助我们脱离“谁对谁错”的陷阱,转而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提升关系品质。正如卢森堡博士所说:“你要选择玩‘谁对谁错’,还是玩‘怎样让自己过得开心’的游戏?”
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语言,避免使用带有情绪和评价的话语。当我们放下批判,用冷静的心态观察和描述事件时,沟通的品质会显著提升。我们不再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而是成为积极的问题“解决者”,与对方共同寻求改善的途径。
同样的道理,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觉得同事没有重视自己的意见时,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的会议上,我注意到我的建议没有被讨论到。”这样的陈述很客观,不带有任何意见和批判,开启了进一步对话的可能,避免了指责和对立。
所以,当我们做出客观的观察描述时,就要具备作者建议的心理建设:“我是自己世界的主导者,没有任何受害情节参与其中。”
解药在你自己手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没有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是以批判和攻击的方式表达。这种方式适得其反,因为批评只会引来反击与辩解,而不是解决问题。
就像当你和伴侣去外面餐厅吃饭的时候,如果你发现对方一直低着头滑手机,但是你又希望对方多花一点时间陪伴。暴力沟通可能就会说:“你为什么总是盯着手机?你是不是在乎我?”很显然,说出这样的话只会让对方产生防御心,导致更严重的反击。
相反的,如果你想要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用非暴力的语气这样说:“亲爱的,我感觉工作上的事情让我感到心烦意乱,我想和你聊聊,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手机吗?”这句话清楚表达出你的感受,也说明了你只是想聊聊的需求,这样的表达更可能得到正面的回应。
也就是说,非暴力的沟通不强迫别人,而是要清楚表达内心需求,不要将解药交给人家。当我们说“我需要被在乎”的时候,我们等于是在“等待着”别人的施舍。相反地,我们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跟对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沟通的关键在于营造没有压力的沟通环境,因为人在没有压力的时候比较聪明。正如作者提醒的:“当两个人语气温和、没有压力,就会营造一个比较轻松、温暖、舒适的氛围,这时对方也比较能把我们的话听进去。”当我们好好说话,对方才会好好听话。
非暴力沟通和情绪勒索的差异
在整理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时,我也一直回想起另一本书《情绪勒索》。我认为自从来“情绪勒索”的观念被普及之后,只要对方讲话不如自己的意,开囗闭口就说是情绪勒索。我猜測,我前面举的例子,在某些人听來可能也像是情绪勒索,或者无法区分這兩者的差異。所以我想进一步解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整体而言,举凡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牵涉到“情绪”。如果一个人缺乏情绪,反而无法做出任何决策和判断。有情绪并不是一件坏事,问题是我们如何使用它。我认为,非暴力沟通与情绪勒索的共通点,就是它们都具有“情绪驱动”的成分,但是它们背后“动机”和“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在表达的动机上,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诚实和同理心,目的是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避免引发防御和冲突。这种方法鼓励我们客观描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提出具体请求。例如,“我感到孤单,希望我们可以多花些时间一起交流。”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和回应。
而情绪勒索则是通过“操纵”和“控制”来表达情绪,通常带有威胁和指责的语气,让对方感到内疚或害怕,迫使对方屈服于自己的要求。例如,“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不应该这么做。”这样的表达方式施加了情感上的压力,很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御和反感。
在表达的目的上,非暴力沟通是为了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关注的是长期的关系。相反地,情绪勒索的目的是“立即满足”自己的需求,往往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长期的关系。这种沟通方法可能会在短期内达到目的,但长期来看,会破坏信任和关系。
总之,非暴力沟通会让对方感觉到尊重与理解;而情绪勒索会让对方感觉到被操控和被强迫。
后记:通过正确的语言创造改变
《我想跟你好好说话》通过适合亚洲读者的故事与案例,浅显易懂地将“非暴力沟通”这套方法介绍给更多的读者。这套方法帮我在跟伴侣沟通时,专注于表达感受和倾听需求;帮我在跟下属沟通时,不带指责地引导对方思考;帮我在跟家人沟通时,寻求更多的理解而不是争论对或错。
如果你想把这套方发用在“职场工作”上面,我另外写了一篇文章《非暴力沟通四步骤,用六种职场情境例子来练习(对话技巧)》,里面有关于职场情境设计的对话范例,可以让你更明白该如何应用。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本的后半段,提到伴侣之间相处要具备的智慧,她是这么说的:“我有我的希望、梦想与人生规划,我清楚地说给你听;你也有自己的希望、梦想与人生规划,你也清楚地说给我听。我们彼此相互成全。”只要通过正确的语言,我们就能与对方共创美好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沟通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如何从认为“别人需要改变”的说话模式,转换成“为了打造更好的未来,我们一起做些调整”的说话模式。正如作者提醒的:“人们并不抗拒改变,人们抗拒的是被改变。”试着用用看非暴力沟通,帮助自己迎接美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