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补形,中医赞同吗?
以形补形,中医赞同吗?
提到中医食疗,大家会想到“以形补形”,认为它是中医食疗的特色之一。所谓“以形补形”,可定义为吃外形与人体某器官组织相似的食物,从而达到补益该部位的观点。由此引申,还有“以脏补脏”和“以色补色”等。这种观点真的源于中医吗?中医赞同以形补形吗?一起看下去吧~
1.以形补形,源于中医?
以形补形的观念在出土医学文献中有所体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问》载“ 兴彼鸣雄,鸣雄有精,诚能服此玉策复生。”是说食用鸡睾丸可以壮阳。唐代孙思邈最早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并在《千金方》中用动物脏器防治疾病;《本草纲目》进一步指出“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
然而,以形补形真的起源于中医吗?笔者认为不一定。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在《世界医学史》中提到原始人普遍认为吞食或外用动物内脏可以代替有病脏器的残损或者增强其力量。《原始思维》中也提到古巴比伦人也常以脏补脏。这说明以形补形可能起源更早的文明,而中医可能是这一观点较早的记录者。
2.中医是否认同以形补形?
这个观点是存在争议的。古人对“以形补形”, 并非众口一词,表现出一种辨证思维的倾向。
正方:法象药理
对以形补形及其衍生的一系列观点进行归纳,或许可以用法象药理来概括。它是基于中医象思维,用“取象比类”方法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制的一种传统中药理论。
举个例子:在法象药理的影响下,宋以后的医家更加注意皮类药物在皮病中的应用,如创建了治疗皮水的验方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现代皮肤科专家赵炳南先生将“以皮治皮”运用于临床诊疗,自创多皮饮治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等,方中共选皮类药11种。
从法象药理的角度出发,以形补形符合中医“同气相求”的重要思想,因此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反方:
清代章穆在《调疾饮食辩》中提出了一些反对“以形补形”的观点。“髓伤髓”最初指吃羊和猪等动物脑髓会导致男子生育能力下降。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也认为“羊脑、猪脑, 男子食之, 损精气少子”。章穆则认为, 不单羊脑、猪脑损人, 所有动物脑髓皆在此列,“诸畜、诸兽、诸禽脑髓亦然”。他还提出“血伤血”,指多吃动物血会导致腹泻。
“以形补形”常见误区举例
01 “吃肝补肝”,可能伤肝
肝病患者不宜多吃动物肝脏,因为其胆固醇含量较高,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另外,动物肝脏含铜量高,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不良,调节体内铜平衡能力欠佳,过多铜在肝脏内积聚可引起贫血、肝硬化等症状。
02 “腰子补肾”,不利生育
猪、牛、羊肾均含不同量的重金属镉, 镉对人体危害颇多, 除损伤肝肾外还可能会造成精子数目减少、受精卵不易着床等。
03 “吃皮补皮”,囤积脂肪
猪皮富含胶原蛋白,但是,当它们被吃进胃里消化后,其中的胶原蛋白会被降解为氨基酸,和其他蛋白质无本质区别。另外,食用动物皮需适量,否则会因为摄入过多的胆固醇、脂肪而引发疾病。
“以形补形” 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不必沉迷于此。其实, 没有不好的食材, 只有不好的吃法,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均衡膳食、食不过量就好。
参考文献:
[1]林殷,王一辰.以形补形可行吗?[J].中医健康养生,2017,(12):31-34.
[2]秦云鹤.以形补形行不行?[J].中国食品工业,2021,(20):52-53.
[3]杨志军,杨秀娟,陈光顺,等.论中药学中的象思维[J].中医研究,2020,3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