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论语》八句话,认清身边小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论语》八句话,认清身边小人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3/13/2427359_1141039751.shtml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的智慧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被反复提及,分别出现了107次和24次。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身边的人,修君子之行,去小人之害,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充满意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老话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问题,君子从自己找原因,小人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挂在背后,把别人的问题挂在胸前。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缺点。对于这样的人,只需不听,不辩,不交,不扰,随他去便好,切勿纠缠。

有句格言是这样的: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广阔,为人宽容,处事泰然;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局促不安。君子容人纳物,做事坦荡,不迷恋荣辱得失,所以不忧不惑,不惧不扰。小人役于物,为名利欲望牵行,患得患失,所以才会戚戚不安。

有两个和尚结伴游历,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腿受伤无法过河,老和尚便主动背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继续赶路。一路上,小和尚不禁嘀咕:和尚怎么能背一女子过河,近女色乃佛门大忌。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小和尚听完羞愧不语。

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只要自己坦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便可以处事泰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事以恶意揣测别人,多半自己就是恶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则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

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今,一些关于职场、商界、国际关系的是是非非,我们可以看他是从道义还是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评价的,是非曲直就很清楚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往往对事物有各自见解,观点不同但彼此尊重,小人表面上附和,却是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和。司马迁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个人是不是真心,值不值得深交,只要看生死之际,贫富之间的境遇,便一目了然。

汉武帝时期,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三万敌军连战连捷。司马迁闻之连连摇头,长期深入,人困马乏,危矣。匈奴调集八万铁骑围剿,最终李陵寡不敌众被俘。汉武帝听信谗言,认为李陵投降叛国,龙颜大怒。朝堂之上李陵往日结交纷纷哑然,唯独司马迁坦言进谏。他与李陵并非深交,李陵属激进派,与司马迁政治观点不同,行为方式各异。虽立场不同,但司马迁欣赏李陵的军事才能,情愿以命担保。结果汉武帝一气之下将司马迁以"诬枉"之罪下狱。身陷囹圄的司马迁,本以为有朋友拔刀相助。没想到只等到一个现实:"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世代太史令,往来交无数,危难之际才发现,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同而不和"。时间识人,落难知心。平日里称兄道弟,事事附和的人,未必是你最值得信赖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表面一套背后一刀,我们应该敬而远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勾结,小人为私欲相互勾结而不团结。古语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坚守大义合群,小人追逐欲望聚散。君子为人,以德艺为先,以大是大非为己任,不偏袒,不徇私。小人处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党同伐异,图谋私利。

国学大师熊十力曾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不堪与世谐和。"孤冷,是愤愤之徒对他的称呼,对于志同道合的人,他便"与世谐和"。有人组织了一个"八不会"盛邀他加入,想仰仗其学界威望好办事。熊十力当面力斥:"你们'八不'还要弄个组织,这是结党营私,应该加个'九不',不搞小团体。"众人闻之汗颜。熊十力为学之余,广交贤人,与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等相交甚密,时常以文会友,很多名人志士,皆慕名而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以德艺结交天下,小人为利益蝇营狗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行为首先考虑不逾法度,小人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君子克己以奉公,不以其道得之,不取;小人行险以侥幸,贪图眼前恩惠,虽蹈刑辟而不顾。

在湖南的杨氏祠堂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无欺。下联:顶天、立地、爱人、律已,光明正大。说的是汉安帝时期太守杨振。杨振出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长王密是他做刺史时举荐的茂才。听闻杨振途经,特意赶赴迎接,晚上二人在驿馆畅聊至深夜。临走时,王密取出十斤黄金,见四下无人悄悄说道:"此刻无人知晓,您就收下吧。"杨振厉声呵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后来人们以"四知太守"赞颂杨振清廉,不以权谋私的君子风范。马致远曾言:"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孔子说,君子容易相处共事,但是难讨之欢喜,小人容易讨其欢喜,但是难与之共事。君子结交见人之善,小人相处见人之恶。曾参曾和弟子说:"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孔子见到别人的一个善行就会忘却他曾经不好的地方,肯定对方好的一面所以容易相处。小人见人之一恶而忘其百善,几年交情,仅仅因为一件事不满意,就恶语相加,忘恩负义。

孔子说,君子易事,但是不按正道去讨好,他是不会喜欢的。小人难事,但是可以被花言巧语讨好。宋真宗年间有个人叫丁渭,喜欢别人溜须拍马,自己也靠着阿谀奉承做了副相。一次与宰相寇准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饭粒,赶紧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还对其胡须大加赞扬。寇准深知丁渭心术不正,不屑与之为伍,讥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自此,溜须拍马也成了形容小人的代名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

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单父县宰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经过单父时,听到从城中传来阵阵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笑着问宓子贱:"治理县城也用礼乐教化吗?"宓子贱回答:"您对我们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我既然跟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中。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孩子们,扶危济困,招贤任能。百姓们都能和睦相处。"孔子高兴地赞叹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礼乐治世,百姓归向于你,而神明也会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虽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却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况一个县城呢?"宓子贱后来成为历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风淳厚,史称"鸣琴而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