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如钟摆,始终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
叔本华:人生如钟摆,始终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
人生是痛苦的,最好不要出生——这是叔本华的人生观。他认为,我们都深陷于一个无望的循环:想要得到,得到了,想要得到更多,永无止歇,直到归西。然而,叔本华的哲学并非全然悲观,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将现实分为意志和表象两个层面,并认为艺术尤其是音乐能够帮助人们暂时摆脱欲望的困扰。
叔本华的世界观
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于1818年首次出版,他在书中提出,现实有两个层面:意志和表象。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驱动力,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使动植物生长,使磁针指向北方,使晶体在化合物中生成。而作为表象的世界则是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到的世界,是我们理解周围事物的方式。
意志与表象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本体世界,而叔本华则认为作为意志的世界是一种单一、包揽全部、无方向的力量。当我们主动地、有意识地做出肢体动作时,我们已很接近于体验作为意志的世界。但是,作为意志的世界中的意志是没有特定方向的,是一股骤升的能量,存在于每一种自然现象中。
艺术与音乐
在叔本华看来,艺术提供了一个静止的点,让我们可以短暂地摆脱奋斗和欲望无休无止的循环。音乐是最好的艺术形式,因为音乐是意志本身的复制品。他认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音乐能够如此深切地让我们感动。
道德观
叔本华认为,一旦意识到我们都是同一股能量的一部分,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伤害他人是一种自我伤害,这是所有道德的基础。因此,叔本华传授的基本道德是同情心。
然而,叔本华本人的行为却与他的理论相去甚远。有一次,他甚至将一个老妇人推下楼梯,并在她的死亡证明上写下一句玩笑话“obit anus, abit onus”,意为“老妇人死了,负担就没了”。
逃避现实的方式
为了避免深陷欲望之中,叔本华提出可以彻底远离这个世界,成为一个苦行者,过一种清贫无欲的生活。然而,他自己从未成为苦行者,反而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享受社交生活和精美饮食。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他对艺术和音乐的看法,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推崇。他的思想也启发了列夫·托尔斯泰、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曼等文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