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臼炮迫击炮和山炮、野炮榴弹炮战时的区别
近代化学臼炮迫击炮和山炮、野炮榴弹炮战时的区别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各种火炮以其独特的性能和用途,在不同的战场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近代化学臼炮、迫击炮、山炮和野炮等火炮类型的特点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
山炮:山地作战的利器
山炮是一种便于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通常直接配属步兵部队用于支援作战。其口径一般为75毫米,弹道弯曲,射角大,威力适中。山炮的最大特点是重量轻盈灵活,能够迅速分解拆卸并重新组装,便于使用轻型机动车、骡马或人工搬运。这种设计使其在复杂地形中仍能保持较高的机动性。
野炮:野战支援的主力
野炮的概念较为宽泛,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欧洲的火炮分类。狭义上,野炮特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陆军装备的用于野战的加农炮,口径多为75毫米。这类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其适中的射程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成为各国军队的主要支援火炮。其中,德国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和法国M1897型75毫米野炮堪称经典。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场曾出现过被称为“意大利炮”的法国M1897型75毫米野炮。这些火炮最初由意大利从法国引进,战后作为淘汰品流入中国各派军阀部队,最终出现在抗战战场的伪军部队中。由于火炮上刻有意大利文,因此在中国被俗称为“意大利炮”。
与山炮相比,野炮的炮管更长,重量更大,射程更远,但机动性相对较差,更适合在开阔地带使用。
臼炮:攻坚克难的重器
臼炮是一种口径大、炮身管短、射角大、初速低的滑膛式火炮,主要用于摧毁坚固的城防工事。其高弧线弹道设计使其能够有效打击隐蔽目标。由于炮身外形类似中国的石臼,因此在中国被称为“臼炮”。现代陆军已不再装备这种笨重的火炮。
迫击炮:灵活多变的支援火炮
迫击炮由小口径臼炮发展而来,最早在日俄战争中使用。它具有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的特点,但与臼炮不同的是,迫击炮没有后座装置,后坐力主要依靠底板吸收,结构更为简单。现代迫击炮种类繁多,包括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0毫米、107毫米、120毫米和160毫米等型号。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研制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迫击炮,部分还配备了自动装填系统和火控系统,最大射速可达每分钟120发。
榴弹炮:打击地面目标的专家
榴弹炮是一种炮管较短、弹道弯曲的火炮,适合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同时也能摧毁轻型装甲。其射角较大,因此也被称为“榴炮”。
随着二战后军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山炮和野炮逐渐被更先进的火炮系统所取代。目前,各国陆军主要装备大口径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等新型支援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