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美食故事】人间美味卤煮火烧的进化史
【老北京美食故事】人间美味卤煮火烧的进化史
卤煮火烧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宫廷御膳。从最初的“苏造肉”到如今的街头小吃,卤煮火烧不仅见证了北京饮食文化的演变,更承载着几代北京人的味觉记忆。
地道的北京人中估计没有几个人不喜欢吃卤煮火烧: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成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齐活儿!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简直人间美味,瞬间让您忘记生活的所有烦恼!
这么美妙的食物可是老北京土生土长的物什。此话怎讲呢?
因为最初的卤煮出自于清宫廷的“苏造肉”。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在一次赴南方微服私访时,曾住在大臣陈元龙的家里。陈府里的厨师张东官做得一手好菜,颇对乾隆的口味。于是乾隆帝在私访结束回京之时,向陈云龙讨要了张东官,将他安置在宫中御膳房。
张东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乾隆帝喜爱厚味饮食,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份量随之变化。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之为“苏造汤”,其中的肉就被称为“苏造肉”。后来“苏造肉”传到了民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燕都小食品杂咏》对此有记载:“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窗膏油已满衫。”
然而,“苏造肉”又是如何演变为卤煮火烧的呢?
这要归功于“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陈兆恩当时就是售卖“苏造肉”的,那时的“苏造肉”是用五花肉煮制的,所以价格非常贵,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吃得起,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可口的“苏造肉”,陈兆恩便苦思妙策,最后决定用价格低廉的猪头肉取代价格昂贵的五花肉,同时加入价格更便宜的猪下水进行煮制。没想到用猪头肉和猪下水煮制的“苏造肉”竟然大受欢迎,成为当时一绝。
这给了陈兆恩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更可口的“苏造肉”,陈兆恩主张加入火烧一起卤煮。火烧与烧饼十分相似,但火烧表面上没有芝麻仁。而卤煮指的是“卤煮猪下水”,卤煮火烧是将整个火烧放入卤煮猪下水的大锅中同煮,食用时捞起来切块,与卤煮下水同食,可加香菜及辣椒油食用。
卤煮火烧的开创,不仅便利了当时的老百姓,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为老北京特色食谱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