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数据中心供电研究:气电与核电双驱动,破解供电瓶颈
2025年数据中心供电研究:气电与核电双驱动,破解供电瓶颈
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中心的规模迅速扩大,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数据中心的稳定供电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气电和核电在数据中心供电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市场现状、未来趋势及发展前景。
数据中心供电现状与需求
近年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数据中心规模的迅速扩大。根据测算,到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将在谨慎、中性和乐观情形下分别达到1544.38TWh、2321.05TWh和3911.11TWh,相比2023年的414TWh,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为11.60%、15.45%和20.58%。这一增长趋势表明,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数据中心的“大型化”趋势愈发明显,功耗超过100MW的数据中心已变得常见。这种规模的扩展对电网供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数据中心聚集的地区。因此,自备电力成为数据中心供电的主流选择。数据中心的“清洁化”趋势也在推动更多自备清洁电力,以减少对电网中混合电力的依赖。
稳定电力是数据中心供电的基石。通过模拟验证,单靠光伏发电难以满足数据中心的供电需求,即使配备的光伏电站额定功率达到数据中心功耗的4倍,也会因储能规模不足而不得不在夜间从电网购电。配备一定规模的稳定电力后,数据中心可迅速摆脱对电网的依赖,这是单独依靠光伏和常规储能难以实现的。气电和核电因其发电稳定、选址灵活的特性,成为数据中心供电的首选。
气电在数据中心供电中的应用
气电在数据中心供电领域的最大优势在于建设周期短和供电稳定。近年来,美国新投产的大功率气电站大多可在3年内投产,供电问题在部分市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气电的碳排放较高,但通过碳捕获、利用及储存(CCUS)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气电的碳排放。
未来新数据中心签订电力购买协议(PPA)的比例将达到较高水平,同时PPA中气电的比例也有望提高。根据中性假设,到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对气电的需求将达到812.94TWh,占2023年气电总发电量的12.43%;对天然气的需求将达到5.59亿立方米/天,占2023年天然气总需求的4.88%。若为数据中心建设的气电站均为基荷电站,以65%的容量因子计算,对气电新装机规模的需求将达到15.74GW,占2023年气电新装机规模的27.96%。
气电在数据中心供电中的应用示意图
气电+CCUS是满足数据中心清洁化需求的重要手段。CCUS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分离并捕获,永久储存在地下或用作生产某些产品的原料。目前,全球有多个CCUS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6-2030年间将有较多项目投产。政策方面,美国、欧盟等地区普遍支持CCUS的发展,通过税收抵免、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气电+CCUS技术的应用。
气电产业链主要包括天然气生产和气电建设,燃气轮机是电站的核心设备。CCUS产业链包括二氧化碳的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涉及多个环节和技术。
核电在数据中心供电中的应用
核电是已大规模应用的稳定清洁电力,随着数据中心“清洁化”趋势的延续,核电作为为数不多的清洁稳定供电方案将越发受到重视。核电的优势在于清洁、选址灵活,劣势包括成本较高、政策及公众接受度风险。核电作为已大规模使用的清洁稳定电力,目前没有其更成熟的替代方案。
核电支持数据中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重启已停运的核电站和建设新核电站。近年来,海外数据中心公司公布了较多与核电的合作协议,合作模式聚焦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建设。目前全球仅少量SMR已投产,大多还处于在建或规划阶段,预计2030年后可看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
SMR是一种先进核能技术,其设计减少了对复杂和可能故障的主动系统的依赖,使用更简单和可靠的被动系统来确保安全。SMR的紧凑架构实现了制造的模块化,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SMR的建设周期较短,成本较低,选址灵活,适合偏远地区。
投资建设SMR的风险小于常规核电。SMR的建设周期普遍在3.5年左右,单个反应堆的成本较低,减少了建设中面临的延误和成本超支风险。政策方面,欧盟和美国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SMR的发展,从技术研究、项目融资、项目审批、供应链构建等方面提供支持。
核电产业链相较于气电更复杂,主要流程包括铀矿开采及加工、核电站建设和乏燃料处理。SMR通常需要使用高丰度低浓缩铀(HALEU),从而在单位体积上获得更大功率。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具有大规模的HALEU浓缩设施。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中心供电研究的分析。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对稳定清洁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气电和核电因其发电稳定、选址灵活的特性,成为数据中心供电的首选。未来,气电+CCUS和SMR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供电的清洁化和稳定化。通过合理规划和技术创新,数据中心供电瓶颈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