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学与政治双料才子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学与政治双料才子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460-494)是齐武帝萧赜的次子,在齐武帝诸子中最有才干且最为出名。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组建了著名的"竟陵八友"文学团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齐书》卷四十萧子良传
《竟陵王集》内封及内页 图:卢政 提供
萧子良祖居地东城里
为官清明受尊敬
萧子良(460-494),字云英,齐武帝第二子,南兰陵(今丹阳市东北一带)人。年幼时曾经历一次磨难。
宋泰始二年(466),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反朝廷,在寻阳即位,许多州郡响应。萧赜在赣县任县令,不从命,被南康相沈肃之絷于郡狱。萧赜部众皆散,好在有门客桓康,将萧赜家人装在担中,一头贮穆后,一头贮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自负置山中。族人萧欣祖与桓康又与联络四十余人、破郡狱救出萧赜。沈肃之率将吏数百人追击,萧赜与左右拒战,生获沈肃之,斩首百余级,遂率部曲百余人举兵起义。时年萧子良7岁。
沈攸之在荆州起兵反萧道成时,萧子良随父亲萧赜在盆城,任宁朔将军,年仅18岁。转为宋邵陵王刘友左军行参军,转主簿,安南记室参军。迁安南长史。升明三年(479),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辅国将军、会稽太守。在浙江当了一年多的地方官。元嘉年间(424-453),朝廷有事都责成县郡去办,孝武帝以后,各种赋征要求急速,因为郡县迟缓,就开始派遣台使,从此公役经常搅扰地方,弊端丛生。齐高帝即位,萧子良上书陈述这一情况,提出了治理主张,请求消除它的积弊。
萧子良重道义、爱古风。郡民朱百年品行高尚,先卒,便赐其妻子米一百斛,免他家一个民丁,供应她柴草。郡署阁下有虞翻旧床一张,甚爱之,罢任还京时,将床带回。后在西邸构建古斋,多聚古人器服收藏其中。夏禹庙祷祀香火一直很盛,子良说:“夏禹怜恤罪人表彰仁者,用蔬果米食祭祀,足以致诚。”让人们每年只敬献竹扇竹席而已。
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子良母亲穆妃薨,居丧去官。满期后,任征虏将军、丹阳尹。打开自家的粮仓赈济属县贫民。来年,上表说:“京尹虽居都邑,而境壤广袤,兼跨千里方圆。荒原洼地甚多,旧河古塘,不仅仅一处。而民贫业废,土地没能利用。近启派五官殷沵、典签刘僧瑗到诸县反复巡察,得丹阳、溧阳、永世等四县报告,以及乡村老人介绍,列出可垦之田,合计荒熟有八千五百五十四顷;修治塘河,可用十一万八千余人,一春就完工,便可投入使用。” 皇上采纳之。赶上子良迁官,这事搁置。由于为官清明,这年皇上令东宫以下官员敬重萧子良。
萧赜即位,封子良为竟陵郡王,食邑二千户。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永明元年(483),迁为侍中,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持节如故,给油络车。二年,入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侍中如故,镇西州。三年,给鼓吹一部。四年,进号车骑将军。
爱才好士布善政
萧子良少年时就清雅尚礼,爱才好士,居高位后,仍然倾交宾客,天下才学之士皆游集左右。他善立雅胜之事,夏月宾客至,提供瓜饮及甘果,让他们撰著文教书籍。士子文章及显贵人物辞翰,皆发布施教并撰录。
武帝刚执政时,水旱之灾不时发生。萧子良秘密启禀皇上,建议宽免租税,精简机构,减缓罪囚,压缩建筑,从缓征伐。皇上下诏租布可以打折,以二分取钱。不久萧子良又上启,再次建议为民减免赋敛。这两次上书,表达了萧子良治国理政、为民减负的政策取向。
永明五年(487),正位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如故。移居鸡笼山宅邸,创建著名的“竟陵八友”文学团体。召集学士抄《五经》及百家著述,依《皇览》体例编为《四部要略》一千卷。又招来名僧,讲说佛法,作经呗新乐曲,一时道俗之盛,为东晋以来所未有。
武帝萧赜喜欢射野鸡,萧子良上启谏止。此前即永明六年,左卫、殿中将军邯郸超曾上书谏止皇上射野鸡,皇上虽然为此停止了,后来竟把邯郸超给杀了。永明末年,皇上又要去射野鸡,萧子良又上启谏止。皇上虽然没全部采纳,但对子良深加宠爱。
萧子良与文惠太子同好佛事,兄弟甚相友爱。子良敬信佛教尤笃,数次于府邸园中举办斋戒仪式,大集朝臣众僧到场,还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人颇以为失宰相体。萧子良劝人为善,从不厌倦,因而终于获得盛名。
不久武帝让他代王俭任国子祭酒,推辞不受。永明八年(490),配给他三望车。九年(491),京城发大水,吴兴尤其严重,子良开仓赈救难民。又于府第北立收容站,收养贫病不能立者,给衣及药。
宫廷之争英年逝
永明十年(492),子良领尚书令。寻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扬州刺史,本官如故。寻解尚书令,加中书监。 文惠太子薨,武帝行视东宫,见太子服御羽仪,大大超过制度标准,大怒。因子良与太子善,也不启报,非常不满,大加斥责。
十一年(493),武帝生重病,诏子良持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启奏进和尚在殿门前念诵佛经。武帝受感动,梦见了优昙波罗花,这是一种灵瑞花。子良按佛经宣旨使御府以铜做花,插在御床四角。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而太孙萧昭业隔日来参见一次。武帝突然病危,宫廷内外一阵惶惧,朝廷百僚都换了装,人们纷纷议论可能要立萧子良为帝。少顷,武帝又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因而召东宫武卫持甲仗入殿。最终还是立萧昭业为帝,史称郁林王。武帝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一向仁厚,不乐世务,乃推重萧鸾。诏云:“事无大小,都与萧鸾商议。” 这正是子良的心愿。
萧昭业少时由子良妃袁氏抚养,很受慈爱,即位前惧怕不得立,因此深深忌惮子良。武帝遗体出太极殿,子良居中书省,萧昭业使虎贲中郎将潘敞领二百兵屯于太极殿西阶防之。穿上丧服以后,诸王都出去了,萧子良请求守在棺材前,直至下葬,没有允许。八月,子良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去侍中。
隆昌元年(494),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然而萧子良被帝猜忌,终日郁郁寡欢,进而得病,四月,病情日益严重。一天对左右人说:“门外应有异常。”派人视看,见秦淮河中数万条鱼,皆浮出水面涌向城门。不一会子良就去世了,时年三十五岁。
郁林王常忧虑子良有异志,闻子良死,非常愉悦,诏给东园温明秘器,敛以衮冕之服。东府设立丧位,大鸿胪持节监护,太官朝夕送祭。又下诏文,高度赞颂萧子良的品行,并说:“可追崇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领大将军、扬州牧,绿綟绶,备九服锡命之礼。使持节、中书监、王如故。给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辒辌车,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葬礼依晋安平王孚故事。”
当初,豫章王萧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夹石,子良亲临送别。他望着祖硎山,悲感叹道:“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请葬兹地。”既死,果然葬于祖硎山。子良爵位由长子萧昭胄继承。建武年间,范云上表为子良立碑,没能实现。
后人敬仰名远扬
纵览萧子良一生,仅活35岁,但他多次任过地方官,最后位居宰辅,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在政治上,他能够体恤民情,两次上书皇上,建议减轻民众赋役征发。批判折钱纳税制度的弊端。坚决反对把征收商税的官职标高价出售给私人承包。主张“宣敕有司,更详优格”,革除商税征收中的种种弊端。积极主张免除民间欠税,切实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在文化上,他广交文士名流,在西邸创建著名的“竟陵八友”文学团体。“竟陵八友”包括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八人。此外,萧子良在西邸还聚集了大批文士,多达八十余人。他们在西邸搞文学研究、讨论佛学、收集整理历代作品,促进了南齐文学的创作与佛学的发展,推动了“永明体”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萧子良生前勤奋著作,是齐朝重要作家,有《止足传》10卷、《义记》10卷、《四部要略》1000卷、《净住子》20卷、《竟陵王集》40卷,但大都散佚。明代张溥刊印《竟陵王集》,载其诗文凡3l章,汇为2卷。《曲阿诗综》收其诗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