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自残少年背后的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自残少年背后的真相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6/09/10240337_1146886457.shtml


自残一般是指故意对自己实施有害的行为,通常其表现形式为通过刀具割伤皮肤、抠挠皮下组织、破坏伤口、用打火机灼烧自己、有意撞击硬物伤害自己等。这种伤害,通常不存在明显的自杀意图。自残是在情绪状态下发生的,如果情绪升级,冲动之下,自杀的发生也并非不可能。
自残行为个体在人群中的占比相当高,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统计,约有10%左右的青年人有过自残,而美国精神健康协会(MHA)通过对几个国家1000名受访者调查发现,约4%的成年人和15%的青少年在情绪危机的时候曾使用过不同方式进行自残。有自残心理倾向的青少年中,80%左右是女孩,因为男孩们的暴力倾向体现在破坏行为上,而女孩则偏向于对自己进行残害。
而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4年,名为“微笑特攻队”的社工团队深入调查得出的问卷显示:有接近11%的青少年承认,在过去一年里,曾有过自残行为。

为什么要伤害自己?
很多人对青少年自残有着诸多误解,认为他们不懂事,或者盲目追风在耍酷,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像是生活在一个孤岛中,万般窒息下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与其说青少年更容易用自残的行为伤害自己,不如说他们相比较别的群体,更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能明白他们自残背后的心理诉求,或许就可以看到他们那颗无助的心了。
1.自我攻击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当一个人的内心被极度压抑,使他不能对别人发泄,最后只有调转枪头,攻击自己。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例子。很多孩子上学之后,父母老师就每天把“你一定要把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能让任何事情分心”挂在嘴上。
只要孩子考出好成绩,父母就眉开眼笑,要是考不好,他们就苦口婆心地轮番讲大道理。自从上了高中,仿佛生活各个方面都给自己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安排各种学习任务,就连假期也没有喘息的时间……
只要一反抗,周围人就会以“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来堵住他的嘴。
有时“懂事”的孩子们却不愿向父母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就在手臂上割了一下,看着血往外冒,他们突然觉得心情好多了,之后每次遇到类似的事,他们就会采取这种方式来舒缓自己。
这种自我攻击的本意是孩子在进行自我惩罚,他在惩罚那个糟糕的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令父母、老师、朋友满意;同时,他也惩罚自己的懦弱,为什么不敢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

2.缓解痛苦
自残无疑是疼痛的,但它在青春期,却像是一种变态的奖赏,研究表明,消极情绪越多,从疼痛消退中获得的解脱感就越强烈。
小尹,一个13岁的小女孩,她的十个手指布满了细小的伤口,说起自残,她直言:每次觉得压力太大无法承受,就需要把血放出来,只要看到血流出来,压力好像也随之被释放了。
事实上,当你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因为这么做很舒服、甚至有的孩子说只有这样才感觉自己活着”。
这是孩子通过自残,来感受身体的疼痛和流血,带来心理上对痛苦的缓解,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才有了意义。

拥有自残行为的孩子,常常以伤害身体为目的,来排解心中的烦闷和委屈。在生活中,容易造成孩子自残行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
心理专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论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还不够健全,正处于身心“断乳期”,内心非常渴望家人的尊重和关心。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没有及时觉察到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还是用指责、干预等高压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就会像一根弹簧,你越是压迫,他越叛逆。
当孩子缺乏关心和尊重,亲子关系生疏,就会造成他心理扭曲,选择用自残的方式逃避问题。

2.缺乏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性传导物质,它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可以帮助人们调节各种情绪问题。如果孩子大脑中缺少多巴胺含量,就会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做出自残的行为。
另外,女孩和男孩相比,多巴胺的含量普遍较少,因而我们看到青少年自残的案例中,女生会占大多数。

3.模仿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欢模仿周围的同学,有些孩子看到身边的同伴有自残行为时,会因为觉得对方很“酷”,而进行效仿。
比如据一个班主任反映,她同时发现班里有3个孩子有自残行为。经过询问,了解到其他两个女孩,是看到第一个女孩用小刀割手臂,因为好奇而模仿。
有个女孩说:“我和她有相似的经历,当她告诉我用小刀划破手臂很舒服时,我也就这样做了。”
另个女孩说:“我看到她俩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都选择划伤自己,后来在一次被老师批评后,自己也莫名其妙地拿起刀对准了自己的手臂。”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情绪起伏变化快,很容易受到暗示而从众,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事实上,陷入反复自残的孩子在潜意识里都存在着痛苦的想法,他们往往觉得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当父母老师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千万不要不由分说地怒斥他们,而要学会化解他们的痛苦。
1.“看见孩子”:引导孩子宣泄过激的情绪
有自残行为的孩子,内心比身体更加脆弱,容易受伤,要学会靠近孩子的心,运用同理心,站在他的立场替他发声:
你一定是非常痛苦才这么做的吧,很抱歉我们这么久才知道你的痛苦。”
“下次感到痛苦的时候,请不要再伤害自己,让我们陪你一起克服好吗?”
全然地接受孩子,把自己对他的爱用行动、语言、表情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的,可以无负担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就好比,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的看见,转化成了白色生命力。

2、“鼓励孩子”:给予孩子积极关注爱与肯定
曾经有过自残行为的孩子,在性格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点缺陷,比如敏感多疑、爱钻牛角尖、孤僻等。
不要用太过同情的态度去关心他,更不要逢人就诉说自己的烦恼,把孩子的事情搞得人尽皆知。这样只会增强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让他更加自暴自弃。
只有父母对她充满信心,孩子才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美国作家Marilee strong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你割伤自己的时候,并不觉得是在自我伤害。相反,你觉得这是唯一能照顾自己的方式。
每一个手臂上布满伤疤的孩子,他真正的伤口,是在内心深处。孩子的心里生病了。
孩子自残,其实是他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作为长辈一定要学会识别这种信号,千万不要用我们的无知和冷漠,把孩子推向更绝望的深渊。
同样的也要同有过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们讲:难过阴郁的情绪我们都可以理解。但随着我们的逐渐成熟,我们要去学会用理性的情绪去解决问题。释放压力,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升华合理化等防御机制来稳定我们的情绪,理智处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要知道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痛苦抵过痛苦后依旧是痛苦,阳光浇灌痛苦后便是欢畅。

参考资料:
[1] 《别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作者:晓丹,2018.12
[2] 《引导青春期女孩全书:10-18岁女孩的父母必读》,作者:穆阳,2012.03
[3] 《引导青春期男孩全书:10-18岁女孩的父母必读》,作者:穆阳,2013.07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