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施工场景引发关注,专业解读围堰施工技术
钱塘江施工场景引发关注,专业解读围堰施工技术
近日,一张钱塘江滩涂施工照片引发社会关注。照片中,钱塘江滩涂上正在施工,挖出了很多大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据潮新闻记者报道,这张照片是一位网友早上经过杭州九堡大桥时拍摄,只见钱塘江滩涂上正在施工,挖出了很多大坑。
随即便有网友猜测:会不会是给钱塘江清淤?
事实上,这里正是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施工现场。该工程于去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提标加固海塘10.39公里,目前正在进行临时围堰施工。
其实,围堰施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遍。
水利工程可想而知,都是与水有关,但是有水的情况下,并不便于施工,甚至在一些地方不能施工。例如大家关注到的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所处钱塘江沿江,潮水冲刷严重,根本无法直接施工。这个时候若是可以将水阻挡在外,形成一个施工封闭圈,那么就能转“水”为“地”,达到施工要求。要在水上创造出干地施工条件,往往需要用到围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围堰就是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
那围堰施工具体如何开展呢?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单位出于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布置、风险控制、经济性等考虑,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用不同的结构型式,以土石围堰、钢板桩(管)围堰、混凝土围堰等较为常见。
例如网友拍到的萧山区海塘安澜工程(七甲船闸至九上顺坝盘头段),这里应用的是土石围堰。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从江中安全范围取土吹填到土工袋中,等水排出后,形成袋装土,再将土袋逐层码放,层与层之间互相错缝,形成一道牢固的屏障,将钱塘江水牢牢地锁在屏障之外。
江中施工围堰,是一种什么样的考验?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工程(堤脚部分)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沈鸣,曾把钱塘江上围堰施工比喻成“在沙土上做高楼”。受强涌潮影响,用于围堰的土工管袋极易被潮水冲走或者渗漏,为攻克此项难题,水利专家们在不同的潮汛条件、管袋材质和大小的排列组合下开展了10余次现场试验,最终摸索出了“底袋加宽、管袋加厚、堤顶加宽、钢栈桥取土”等一套围堰施工方式,确保海塘主体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工程(堤脚部分)围堰施工
除此之外,在修筑大型水利设施,例如水库大坝、水闸泵站等需分阶段施工时,也需要通过围堰将河道分为多个区域,导流河水,逐步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通常水库大坝选址区域地质稳定,地基承载能力强,常选用土石围堰或混凝土围堰;水闸泵站多位于软土地基之上,则优先考虑钢板桩(管)围堰。
以正在建设的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为例,工程采用的是“地下深隧+大型泵站”组合,通过在水平面以下55米深处开挖一条总长约29公里的“高速水路”,并通过九溪出水口泵站把杭州城西涝水强排至钱塘江。
考虑到九溪出水口处于强涌潮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项目采用双排PC钢板(管)桩围堰施工,通过往地下深处打入两排平行的PC钢板(管)桩支撑,中间以砂、砾石或碎石等粒状材料填充,外部以吹砂管袋镇压层覆盖,从而形成稳定安全、抗冲防渗的挡水结构。此外,钢板(管)桩结构围堰还极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较之同样规模的土石围堰施工进度可提前约10个月。
九溪泵站围堰施工
围堰虽是一种临时性的挡水建筑物,但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来说非常关键,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修筑。否则,轻则渗水量大,增加基坑排水设备容量和排水费用;重则可能造成溃堰溃坝等严重后果,拖延工期,增加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