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藏的政治宇宙
《红楼梦》隐藏的政治宇宙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生活画卷的文学巨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政治学思考的作品。从权力结构到政治文化,从价值追求到决策过程,这部小说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政治学内涵。
李泽厚曾写道:“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近些年来,《红楼梦》研究不再囿于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学者也加入进来,如本文即尝试运用政治学视角来分析《红楼梦》的政治世界。
政治学视角解读何以可行
《红楼梦》淋漓尽致地摹写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面貌与特质,从而鲜活地呈现出政治学原理运行的具体形态。透过权力、情理、伦理、身份与秩序等政治学概念与原理,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政治社会现象、人物命运和典章制度等进行深入分析。政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家族、公司、社团、学校等各种共同体都存在着广义的政治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具体解析。
其一,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问题涉及谁拥有权力、权力的分配格局是什么、权力结构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王熙凤在贾母面前,一味奉承逢迎;在铁槛寺老尼面前,则肆意弄权;在丫鬟下人面前,又喜怒无常。同一个人为何有如此多的面孔?如果不将其置于贾府权力结构中去思考,是难以讲通的。大观园是贾宝玉和女儿们梦的天堂,为什么他们无力守卫自己的理想国,任其最终覆灭?这无疑和贾府政治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二,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政治行为取向模式。元妃省亲中先行国礼后施家礼的安排,正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之后,将深刻塑造受此浸染者的行为逻辑。这可以解释为何袭人、薛宝钗、史湘云总是劝导贾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也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它对各家族的行事逻辑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源:新华社)
其三,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指涉的是人性的本质与追求是什么、政治竞争的焦点是什么。香菱何以执意要学诗,是什么激励着她克服种种困难痴迷于学诗?人性的需求仅止于吃喝穿等基本需求吗?为何袭人、晴雯、紫鹃、鸳鸯从未萌生过学诗的念头?为何吃穿不愁又会作诗的林黛玉,却泣血吟唱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究竟在坚守什么,或在追求什么?贾政何以下死手打自己的儿子,是爱之深、责之切,还是因为政治价值的尖锐对立?这些都表明人性的复杂和人类需求的多元,由此引出多元政治价值的评判、排序与平衡问题,即政治价值问题。
其四,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涉及决策影响因素有哪些、决策模式有哪些、决策选项及利弊有哪些。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有意于贾宝玉,然而,宝玉只有一个,她们能否与之结合却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权力结构中权势人物的政治决策。这项决策是由一人决定,还是由多人决定?是由当事双方感情决定,还是由权势人物意志决定?只因存在着这样的政治权衡,才酿成宝黛爱情和宝钗婚姻的悲剧,“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内含政治学问题意识
在立意本旨上,《红楼梦》是否内含政治学问题意识?或者说,以政治学视角解读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嫌?通行本第一回开篇明确点出作者的“立意本旨”。其一,不失真传。作者用“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曲笔,叙说经历过的“一番梦幻”,“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其二,“闺阁昭传”。作者通过描写“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表明“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以使“闺阁昭传”。此外,第一回亦明言该书“大旨谈情”。空空道人抄录完全书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另据脂砚斋透露,全书最后亦有“情榜”。该书确乎“大旨谈情”。
其立意本旨是否仅止于此?如果意旨已明,作者为何又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深沉感叹?我们还是回到文本中去看。“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句话给我们诸多提示。说本书是关于“离合悲欢”的,这没有异议,我们从宝黛爱情的悲欢、贾府女儿的离合、大观园的覆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至于说到本书是关于“兴衰际遇”的,这应是作者未便言明的另一层立意所在。
(图源:新华社)
“兴衰”指涉的是政治共同体的命运问题,“际遇”指涉的是个人的命运问题。这表明,《红楼梦》“不失真传”的文本亦包含着对政治共同体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遭际的感叹,而这正是政治学思考的重大问题。联想到曹雪芹家族的兴衰旧事,以及他本人的身世际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抒发自己对个人、家族、社会乃至文明“兴衰际遇”的感叹和思考,也是本书的立意主旨之一。简言之,《红楼梦》借“离合悲欢”之情,抒“兴衰际遇”之思。
这种文学手法,让我们想到先于《红楼梦》问世的《桃花扇》(1699年成书)。作者孔尚任开篇即点破该书意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该书叙说李香君和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通过礼赞颇有气节的李香君,映衬南明官僚阶层的腐朽不堪,从而抒发对南明朝廷乃至大明王朝兴亡的感叹和思考。这和《红楼梦》借宝黛儿女之情抒发“兴衰际遇”之思,何其相似!
刘梦溪曾指出曹雪芹撰写《红楼梦》、陈端生撰写《再生缘》,以及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三者旨趣的共通之处。他写道:“‘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陈寅恪先生释证钱柳因缘诗作和论述《再生缘》及其作者陈端生,每每牵及小说《红楼梦》已如上述,其实并不偶然。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人物,都活动于明清之际以及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舞台,也就是当政权更迭和新朝的统治特别严酷的时候,此种历史时刻,更能见出士人的出处进退与立身之大节。”三者“著书唯剩颂红妆”,都隐含着深刻的现实关切和政治寄寓,表达了对须眉不若裙钗、政治兴衰和道德腐坏的沉痛思考。
政治实体、道德人心、文明价值何以兴、何以衰,如何谋兴、如何避衰,这些是经典的政治学研究议题。俞可平在评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时说:“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增进城邦的公共利益,让全体公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什么同一群人在同一地域中,有时富裕,有时贫困?有时野蛮,有时文明?有时内战,有时和谐?有时堕落,有时进取?有时贪婪,有时慷慨?亚里士多德毕生致力于思考这些问题,他的政治学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一节,何尝不是在思考贾府这个小城邦的管理之道、幸福之道?刘姥姥进荣国府带来的诸多强烈对比,何尝不引发贫富根源之思考?“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何尝不引发文明与野蛮、进取与堕落之间蜕变原因的思考?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明确政治学问题意识的小说,并且对相关问题的展现和回答极其深刻,它不过是采用了唯美、生动的文学表现形式罢了。
本文原文来自《<红楼梦>的政治世界》,作者张旗,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