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48年长春围城战:一座被遗忘的孤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48年长春围城战:一座被遗忘的孤城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9118843_121118979

六十军的突围计划
1948年3月,东北的冬天依然寒风凛冽,白雪覆盖的地面冰冷刺骨,天空灰暗,透着一股压抑的气息。永吉,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第十六军和吉林保安旅,处境极为窘迫。几万人的队伍早已陷入孤立无援之中,后方的吉林地区已经被我军占领,粮食和弹药的供应线完全被切断下。

我军经过严密部署,在永吉周围形成了层层封锁,只待一次总攻,就能将这股守敌彻底置于巢中。国民党方面显然不打算坐以待毙。六十军的指挥官曾泽生面对这样的惨局,意识到继续坚守无异于消耗全军实力,他决定冒险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突围行动。
在曾泽生的指挥下,突围计划被制定得极为详细。他们选择了一条我军力量相对薄弱的防线,在夜幕降临后悄悄集结部队,企图趁着夜色偷偷行动。同时,为了减轻行军的负担,以提高速度,他们果断放弃了大量物资,包括不得不丢弃大批弹药储备和平时囤积的粮食,无比珍贵的军需只能留在原地,这些损失对整支部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我军也不是毫无察觉。从突围开始,曾泽生的部队便不断遭到来自背后和两翼的火力牵制。我军的巡逻队利用地形和情报优势,在敌军必经之路上设置多处伏击点。突围队伍时常陷入交火,阵型多次被打乱,士兵丧失联络,一些小规模的部队在过程中彻底被消灭。在长达200多里的逃亡路途中,敌军损失惨重,占据六十军主力的第21编直接被打成一个“空壳”,很多士兵连武器都丢弃在路上,剩下的不过是疲软不堪的亡命之徒。
永吉突围之战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抵达长春暂告一段落,许多问题与隐患却在战场之后悄然浮现。大批突围行动中被丢弃的人员和家属,由于行动混乱,或者因为在途中已无体力继续跟随部队,而被遗留在战区内。这其中包括老弱妇孺、行动不便的伤兵,以及一些文职人员,他们大多数并没有携带足够的食物或者御寒衣物,被我军发现在冰天雪地中无助地流离失所。

面对这些完全失去反抗能力的人员,我军表现出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没有因为他们是蒋军家属或者曾经为国民党服务而加以刁难。伤员立即得到救治,妇孺则被安排入住收容所,并提供食物和棉衣。对那些想要与家人团聚的家属,我军甚至组织军车和干粮,护送他们返回长春。
另一方面,蒋军突围到长春的主力虽然短暂松了一口气,但指挥官曾泽生很快察觉到事实与他预计的完全不同。长春并非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而是一座被我军重重围困的孤城。从外界来看,这里已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补给和增援几乎不可能到达;城内而言,粮草和弹药不足不说,内部的军队士气也已因长期战事和突围的惨烈而降到谷底。

长春城内
1948年4月,长春,在历经寒冬后,本应逐渐回归温暖和生机,却成为一座死气沉沉的孤城。我军的战线已经紧紧包围住长春城外的大片区域,将长春城的蒋军守军完全孤立。城内的气氛异常紧张,无论是守军还是百姓,都如同困兽般被压抑在这片有限的空间里,挣扎于生存与绝望之间。
城市的生活秩序早已被战争打破,守军上下弥漫着浓浓的焦虑与恐慌。城内交通停滞,补给断绝,原本用于民生的资源被优先供给军队,但即便如此,大多数士兵依然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尽管我军外线严密封锁,试图通过和平喊话争取守军投降,但蒋介石的严令仍然要求守军死守不动。这些被困在城中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体会到这些命令不过是一种空头支票,他们的未来只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守军与城内百姓的矛盾也随之日益尖锐。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长春守军开始大范围搜刮城内粮食财物,以支撑部队的生存。起初,这些搜刮以强制征粮的形式存在,仅限于富户和粮商。但随着物资的迅速枯竭,守军的目标逐渐扩大到普通民众的家中。一队队士兵推开老百姓的门,毫无顾忌地翻箱倒柜,把米粮扫荡一空,甚至连一些日用品、棉被也被抢走,导致普通百姓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障。

即使如此劫掠,守军内部依然面临粮食不足的问题。许多士兵私自倒卖从百姓家中搜刮来的粮食,以获取个人利益。一斤粗粮的价格从几块钱逐渐暴涨到了上百块,甚至上千块,普通的家庭根本不可能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格。饥饿的阴影笼罩在长春城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绝境。冰冷的春雨淅淅沥沥落下,城内的巷子里充满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百姓。有人为了换取一碗稀粥,不惜将家里的所有家具拿去贱价兜售;有人在饥饿的折磨下,甚至开始煮树皮、啃草根充饥。
蒋介石的无情命令
当长春城内的饥荒和矛盾逐渐加剧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并没有表现出对困城百姓的同情和怜悯。蒋介石下达的命令更加冷酷无情,强调“城在人在”的死守策略,试图以拖延战术等待可能出现的战略转机。他的第一条指令是加强对城内百姓的全面搜刮:所有储粮一律上缴,任何藏粮行为都视为叛国处理。紧随其后,他进一步要求完全禁止粮食的买卖和自由贸易,彻底断绝百姓的谋生之路。

守军接到指令,开始了一轮更加残酷的清查与搜捕行动。家家户户的门板被用沙包重重堵住,守军挨家挨户搜刮每一粒粮食,只要有藏匿粮食的人,便立即被扣以“土匪”或“通共”的罪名,财物充公,家人驱逐。接踵而来的,是更加极端的命令:将城内所有老弱妇孺驱逐出城。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在没有任何粮食和补给的情况下,被逼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与此同时,我军为了安置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迅速在外围设立了救济收容所。在这些收容所里,靠着有限的物资,我军竭力为出城的百姓提供温饱。一些妇女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跪倒在炊烟下,靠喝几口粥勉强支撑着羸弱的生命;年迈的老人们落泪不止,低声感谢那些为他们提供食物的解放军战士。也有不少被抛弃在路边的尸体逐渐被掩埋,道路两旁的荒野里零星的坟包提醒着人们,这场劫难的残酷程度。
而出城的年轻男子则成了蒋介石的一项特殊目标。在蒋介石的补充命令中,他要求守军对所有成年男子实施强制征兵,无论他们原本的职业是什么,也不管他们是否适合作战。很多被迫留下来的男子被匆匆发了一件军装和一把老旧步枪,就如牲畜一般被推上阵线。长春的这场灾难,并非一场自然灾害,而是一场人为制造的生存浩劫。
蒋介石的逼命令与守军的决裂
1948年的10月,秋风带来了一丝凉意。这对于还困守于长春的守军和市民来说,只不过预示着一个更为沉重的冬天即将到来。经月余围困,长春城内已陷入不可逆转的饥荒和衰竭。整个城市再没有“正常”这个词汇可言,死寂才是长春最贴切的形容。用水难、用电难,此起彼伏的哀叹声混杂在城市的空气中,夜晚的街巷似是鬼影重重:瘦弱的影子沿着街头游荡,他们的目标是找寻任何还能充饥的事物。
蒋介石的一道命令从万里之外的南京飞到了长春。这是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命令,也是蒋介石最后的“豪赌”——他要求城内守军必须立即全力向我军阵地突围。为了传达命令的严肃性,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如不执行,所有军官与士兵将面临从中央直接下达的严厉惩罚。这道命令并未让长春守军看到一丝曙光,反而将他们进一步推入绝境。

经过数月的围困,守军的战斗力已降至最低点,士兵们长期饥饿导致体力严重透支,武器装备也因缺乏弹药和维护而显得落后。更惨的是,没有任何增援部队会从外围接应他们,所谓的突围无非是兵败如山,任我军歼灭。
城内的最高指挥部陷入了难以调和的分裂状态。部分顽固派将领咬牙支持突围计划,试图用行动挽回何种面子上的尊严。可大量中层军官和基层兵士已在心底明确了方向:他们不想成为蒋介石的祭品。士兵内部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叛乱与逃兵案件,一些士兵甚至暗中与我军进行联系,正式表达投降意愿。我军接收到守军内部传出的消息后,抓紧机遇,继续对守军进行宣传与瓦解工作。
最终,在蒋介石的逼命和绝望的内部矛盾下,长春守军逐步瓦解。满目疮痍的城中,仅存的军队在无力对抗的情况下,选择了缴械投降。
参考资料:[1]于恒奎,王健.围困长春的新视角[J].兰台世界,2020(6):132-135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