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国医大师李士懋: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方药分析 溯本求源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熟谙兵法;善用药者,必精于药性。明其药性,才能明了配伍之精妙。《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的用量“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
附子,《本经》曰:“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瘕积聚,血瘕,寒温,痿。”辛能行能散,温能散寒助阳,后世医家多用其温助阳气。《本草汇言》云其:“乃命门之要药”、“服之有起死生之殊功”。《本经》中记载其能“破癥瘕积聚,血瘕”,其本在于阳气虚衰,气血凝滞不通,故而产生积聚、血瘕。《本草崇原》曰:“癥瘕积聚,阳气虚而寒气内凝也。”附子温阳化气,使气血得运,自然不会再生癥瘕积聚。
▲麻黄
麻黄,《本经》云:“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汗,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瘕积聚。现代医家对麻黄的认识多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其功效大致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类,而李士懋却强调其“发越阳气,解寒凝”的功效,也就是说麻黄不仅发散在表之寒邪,亦可以发散在里之寒邪,还可以助阳气的输布,消除因阳虚而产生的阴寒凝泣之象。
这一点其实可以在《本经》的记述中得到印证。麻黄主“发汗,出汗,去邪热气”,从中就可以推断出麻黄性善透散,能发越阳气。麻黄能使人“出汗”,就是因为其能鼓荡阳气,蒸腾津液,“阳加于阴”故而化汗而出,并使邪气随汗而解。
《本草崇原》中记载“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从中可以看出,麻黄能将冬日闭藏于地中之阳气发越出来,以致覆盖的白雪融化。人与天地相应,麻黄作用于人,亦能将人体内的阳气发散出来,只是须强调的是当人体阳气不虚时,麻黄可据病情正常施用,但当人体阳气虚时,麻黄就须在配伍扶正药物的基础上使用且相对少用,以恐更耗伤阳气。
▲细辛
细辛,《本经》曰“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细辛的常用功效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而李士懋却认为其有“启肾阳,散沉寒,且能引麻黄直达于肾,散直入肾经之寒达于肌表而解。”
为什么细辛能入肾而且还能够“启肾阳”。《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皆主于脑”,而“肾主身之骨髓”。且《素问·痿论》、《本经》中载细辛主“脑动”所以细辛能入髓入肾。《本经》又载细辛主“百节拘挛”,“百”者,大也,多也;“节”者,骨节也。“百节”即涵盖了全身大大小小的骨节,更能说明细辛能入肾,且其性善于走窜,能到全身极细极微之处,故能够助肾阳的布散,将凝闭于里、于细微之处的寒邪消散。
附子善于温阳,麻黄善于鼓荡阳气,散寒凝,细辛能启肾阳,并能助附子、麻黄走窜于人身极细极微之处。三药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之奇功。李士懋谓其为“温阳散寒之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