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
2024年8月11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与2018版指南相比,2024版指南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血压领域的防治理念、现行政策与防治方法的进展。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
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需要治疗吗?
IDH是一种以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特征的高血压表型。IDH在男性中的患病率高于女性,在腹型肥胖更常见。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降压药对IDH具有保护作用。由于IDH与不良心血管结局关联的证据在年轻患者中比在老年患者中更充分,因此对年龄<50岁的患者进行降压药物治疗也是合理的。
特别提醒: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应进行降压治疗。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如何治疗?
ISH定义为诊室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ISH患病率为30.33%。ISH与心血管结局和死亡率的风险升高相关,即使1级ISH患者也是如此,在直立性高血压的ISH人群中则更为显著。
- 推荐老年ISH目标收缩压为140
150mmHg(Ⅰ,A),如耐受性良好,收缩压降到130140mmHg也是合理的(Ⅱa,B)。 - 应尽可能避免将舒张压降至<70mmHg(Ⅲ,C),以防止器官灌注不足。控制收缩压仍然是改善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目标(Ⅰ,C)。
- 推荐CCB类和噻嗪类利尿剂作为治疗ISH的首选药物,而ACEI/ARB的疗效较差。
降压药是早晨服,还是夜间服?
一般高血压患者通常应在早晨服用降压药。早上与晚上服药降压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早上服药相比,晚上服用降压药并不能带来更多心血管获益。除非明确需要控制夜间血压升高,不应常规推荐睡前服用降压药。
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而非仅依据血压水平。
心血管危险因素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可以导致更多的脑卒中发生,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显示,控制血压的同时补充叶酸,可减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21%。
- 高尿酸血症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360μmol/L;合并痛风发作者控制血尿酸水平<300μmol/L;不建议将血尿酸水平降至<180μmol/L以下。
- 心率增快
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的定义为诊室静息心率>80次/min。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的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
危险因素
- 高血压(1~3级)
- 男性>55岁;女性>65岁
- 吸烟或被动吸烟
- 糖耐量受损(2h血糖7.8
11.0mmol/L)和/或空腹血糖异常(6.16.9mmol/L) -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2mmol/L或LDL-C≥3.4mmol/L或HDL-C<1.0mmol/L)
-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 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或肥胖(体重指数≥28kg/m2)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 心率增快(静息心率>80次/min)
降压治疗的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 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在可耐受的条件下,推荐诊室血压目标为<130/80mmHg(Ⅰ,A)。
- 一般高血压患者推荐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Ⅰ,A);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至<130/80mmHg(Ⅰ,B)。
- 65~79岁老年人推荐诊室血压目标<140/90mmHg(Ⅰ,A),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Ⅱa,A);
-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Ⅱa,B)。
清晨高血压
清晨血压指清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监测记录的起床后2h的血压。与家庭清晨收缩压<125mmHg的患者相比,清晨收缩压≥145mmHg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了1.5倍,清晨收缩压≥155mmHg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和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分别增加了5倍和5.2倍。
- 清晨高血压是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风险的强预测因子。
- 家庭血压测量或动态血压监测清晨血压≥135/85mmHg则为清晨高血压。
- 可将清晨血压目标水平设定为<135/85mmHg(Ⅱa,C)。
- 使用真正长效每日1次服药能够控制24h血压的药物,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清晨血压控制不佳(Ⅰ,B)。
常用降压药种类的临床选择
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常用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在此基础上,2024年版指南补充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作为新的一类常用降压药。
常用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降压治疗,因而应尽量减少降压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服药时特别是早期有些不良反应,如乏力、跌倒及骨折增加等。
降压药的联合方案建议
两药联合时,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具有相加的降压作用,和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例如,在应用ACEI或ARB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效果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原有的ACEI或ARB剂量倍增后的降压幅度。ACEI或ARB加用二氢吡啶类CCB也有相似效果。
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流程图
A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B为β受体阻滞剂;C为钙通道阻滞药;D为利尿剂;F2为2种药物的单片复方制剂;F3为3种药物的单片复方制剂。
来源:药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