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辨证”是什么?如何区分“证、症、病”这三个概念
走近中医:“辨证”是什么?如何区分“证、症、病”这三个概念
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那么,什么是辨证?如何区分"症"、"证"、"病"这三个核心概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现代人对中医理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虽然客观点说,也还是褒贬不一,但总的方向还是偏于正面的。那么,作为中医诊治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辨证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中医如果脱离辨证来讨论方药,那就非常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关于辨证,常见的有八纲、脏腑、六经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辨证”是什么。
所谓辨证,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那就是分析病因病机,以此来辨别疾病属于哪种证候的一个过程。想要理解这个过程,那就涉及到三个概念: 症、证、病。
这三者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很容易混淆的,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症:
指的是疾病里的单一症状,以及舌象、脉象这些体征变化。想要弄清楚是不是“症”,掌握好里面的一个关键词——单个。
也就是说,“症”是单一的而不是一串串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发热、恶寒,那么发热是一个症,恶寒也是一个症。此外,在外感疾病里常见的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这些单个说起来就都是“症”。
证:
所谓证,指的是证候,也就是在疾病发展过程里,在某一阶段所出现的若干症状的概括,这是“证”和“症”最大的区别。
简而言之,证是“症”的组合,是一系列症状的统称。
例如,一个人感冒了去看中医,中医经过诊断之后,会得出风寒表实证、风热证等不同的“证”。就以风寒证而言,里面又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酸楚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所以,中医说“风寒表实证”是指这个疾病当前的发展阶段,是风寒之邪在表,其病理性质属寒,邪盛而正气不虚的一个局面。
病:
所谓病,其实就是指机体任何生理机能的异常,也就是说,凡是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出现变化,都可以称之为“病”。当然,这种广义上的“病”,有的可能并不需要处理。
而一个“病”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候,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感冒里有风寒和风热之分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基本分清楚症、证、病的关系了。可以大致从范围大小来说:
“症”是最单一的身体不适,“证”则是一系列的症状集合,而“病”则是指多个证候的分类概括,便于医者更好地掌握其异同以创立治法而得出方药。
或者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说,那么“症”是疾病的现象,而“证”则是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方位的概括。
既然说的是辨证,而不是“辨病”或者“辨症”,由此可见,所谓的辨证,就是以病因病机,脏腑经络为核心基础,利用望、闻、问、切等诊法获得一系列客观症状,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得以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确切的诊断的一个过程。
这里还需要简单说一下“辨病”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在评价一个中医的好坏时,有时候会忍不住说“连一个感冒也看不出来”,或者“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什么病”之类的话。
这其实只是一个确定疾病病名的过程,对中医来说,辨病并不困难,因为所谓的“病”本身就只是生理机能的偏颇,想要得知的话,大多数时候并不困难,真正指导诊治的其实还是辨证。
总而言之,如何得出正确的“病”和“证”,都是建立在“症”的基础上的。一个病可以有多个证,一个证也可以见于多个病之中。
所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辨证,但还是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更容易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诊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里,历代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而发展归纳出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和侧重,但在实际中又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最适合外感病辨证。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性病。
而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又是和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的,也可以理解成三者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