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产品分为哪八大类
医疗器械产品分为哪八大类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分类管理直接关系到产品注册、市场监管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根据国内法规和行业实践,医疗器械产品可依据用途、功能及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类别。本文结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17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系统解析国内医疗器械的八大分类,为注册申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诊断类器械
定义与功能:用于疾病诊断或生理状态评估,涵盖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及体征监测等。
典型产品:
- 影像诊断设备:X光机、CT、MRI、超声诊断仪
- 功能检查设备: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肺功能仪
- 体外诊断试剂:HIV检测试剂盒、肝炎病毒检测试剂
法规依据: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诊断设备多属第二类(如超声设备)或第三类(如CT、MRI),需通过注册审批确保安全有效。
二、治疗类器械
定义与功能:用于疾病治疗、症状缓解或手术操作,直接参与患者治疗过程。
典型产品:
- 手术器械:手术刀、缝合针、激光治疗设备
- 放射治疗设备:钴-60治疗机、直线加速器
- 物理治疗设备:电疗仪、超声治疗仪
法规依据:植入性治疗器械(如心脏支架)属第三类,需严格审批;非植入性设备(如普通手术器械)可能属第二类。
三、康复类器械
定义与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或改善生活质量,涵盖运动支持与代偿装置。
典型产品:假肢、矫形器、轮椅、助行器
法规依据:根据《分类目录》,康复器械单独列为子目录,部分产品(如电动轮椅)属第二类,需注册管理。
四、监测类器械
定义与功能:持续或间断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典型产品:
- 生命体征监测:多参数监护仪、血氧仪
- 慢性病管理设备:动态血糖仪、睡眠呼吸监测仪
法规依据:多数监测设备属第二类(如血压计),植入式监测设备(如心脏起搏器)则属第三类。
五、防护用品
定义与功能:防止医患交叉感染,保障医疗环境安全。
典型产品:医用口罩、防护服、无菌手套
法规依据:一次性防护用品多属第一类(如普通口罩)或第二类(如外科口罩),需备案或注册。
六、家庭护理用品
定义与功能:适用于家庭场景的日常护理及基础治疗。
典型产品:血糖试纸、创可贴、吸痰器、医用敷料
法规依据:此类产品多归类为“低值医用耗材”,属第一类(如棉签)或第二类(如无菌敷料),需备案或简化注册。
七、辅助类器械
定义与功能:支持医疗操作或设备运行,不直接参与诊断或治疗。
典型产品:
- 手术辅助设备:无影灯、手术床
- 消毒灭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紫外线消毒柜
法规依据:部分辅助设备(如消毒柜)属第二类,需满足《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八、体外诊断与高值耗材
定义与功能:用于疾病体外检测或植入人体的高价值材料。
典型产品:
- 体外诊断(IVD):基因测序仪、化学发光分析仪
- 高值耗材:人工关节、心脏支架
法规依据: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及植入性耗材需提交临床试验数据。
结语
医疗器械分类体系既反映临床需求,也体现监管的科学性。随着技术进步(如AI辅助诊断、3D打印植入物),分类标准将持续动态调整。注册专家需紧跟《分类目录》更新,结合产品用途与风险等级,合规完成申报流程,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