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形象历史变迁过程与变迁原因
浅析曹操形象历史变迁过程与变迁原因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其形象经历了从英雄到奸雄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将从西晋到清代,详细探讨曹操形象的历史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
同时期人们对曹操的看法
作为汉朝丞相和魏国基业的真正创始人,曹操的身份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保全了汉献帝,维护了汉室基业,展现了忠诚;另一方面,他掌握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引发了争议。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对曹操的评价:“操虽托汉相之名,实则汉贼之实。”刘备上疏汉献帝时也将曹操与董卓并列为汉室两大奸臣。然而,孙权和诸葛亮都承认曹操的才能,孙权称其“御将之才自古罕见”,诸葛亮则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人”。
魏及西晋时天下之曹操观
曹魏建立后,自然要大肆褒扬曹操。西晋虽然取代了曹魏,但仍以魏为正统。王沈在《魏书》中称赞曹操有五个长处:用兵出神入化、知人善任、能上能下、文武兼备、提倡俭朴、奖惩分明。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认为曹操是旷世之才和能安身立命的英雄,但其“鞭挞宇内”之句似有批判曹操动辄屠城之意。
东晋时期:曹操形象的重大转变
东晋时期,司马氏政权不稳,世家大族势力崛起,形成了“王、马共世”的局面。此时重新宣传曹操正面形象等于是鼓励世家仿效曹魏争夺皇位。史学家孙盛揭露曹操毒杀汉臣荀彧的事实,袁宏则直言曹魏代汉是篡位。袁山松更是将曹操比作田常,称其为盗贼之身。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将蜀汉视为正统,将曹魏视为篡逆之臣,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的曹操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的描述展现了曹操的多面性:聪明伶俐、精明过人(如望梅止渴的故事),对游侠行径的倾慕(如持兵器闯张让家),以及残暴嗜杀的一面(如诛杀匈奴使者)。
隋唐之际:褒贬并存
隋唐时期对曹操的评价趋于平衡。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是危难之时的栋梁之才,但也批判其未能挽救汉室。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北宋和南宋:曹操形象的定型
北宋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既肯定曹操平定海内的功绩,又批评其“暴戾强抗”。北宋民间因说书流行,曹操形象急转直下。至南宋,朱熹将曹魏排斥在正统之外,尊奉蜀汉,曹操的奸贼形象基本定型。
元代时期:杂剧中的曹操
元代杂剧流行,曹操经常被塑造为奸角。如《莽张飞大闹石榴园》中曹操设鸿门宴欲害刘备,《关云长千里独行》中曹操用刘备妻儿性命威胁关羽。这些作品进一步固化了曹操的奸诈形象。
明清之际:《三国演义》的影响
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小说将曹操的残暴、狡猾、谋逆等形象进一步深化,“奸雄”一词成为其代名词。即使明末大儒王夫之试图为曹操正名,也未能改变主流观点。
结语
从西晋到清代,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从英雄到奸雄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曹操虽然才高八斗,但从道德层面来看,其形象的沦丧根源在于道德评价的转变。
参考文献:
- 《三国志》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