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11年斯里兰卡发现明代石碑,内容翻译后,披露郑和下西洋的意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11年斯里兰卡发现明代石碑,内容翻译后,披露郑和下西洋的意图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JTEJA50553N01P.html

1911年,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发现了一块被用作下水道盖板的石碑。经过专家研究,确认这是一块中国明代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事件。这块被称为“郑和布施碑”的文物,不仅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也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原名马和,是元朝封疆大吏的后人,早年便在云南一带征战沙场。19岁的时候,马和被明军俘虏,进入宫里成为了一名太监,没过多久又被调到了燕王朱棣的府上。后来,在决定朱棣是否能顺利登基的“靖难之役”中,马和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看他身材伟岸、聪慧机敏,便赐他“郑”姓,让他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


明成祖朱棣画像

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没多久便决定派人下西洋宣扬国威,一直以来受到朱棣器重的郑和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主动揽下了这门差事。经过了两三年的准备,大型船只建造完毕,队员也已经训练成功,是时候该出海了。

于是,1406年,朱棣为郑和举办了盛大的出海仪式,船上各种金银财宝、布匹瓷器应有尽有。郑和辞别了皇帝之后,带着两万七千多人踏上了前往远方的征程。

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逃过了飓风和海浪,终于到达了第一站目的地——越南。随后,他们又去了爪哇(印尼)、苏门答腊,最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来到了南亚。

南亚的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一直都是神秘的佛教圣地,船员们心里充满了期待,想要一睹“圣地”的风采。但是,大部分国家在刚刚看到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时都是比较害怕的,甚至以为是前来征战的军队。好在郑和舰队及时表明了自己的意图,他们带着虔诚之心踏上了这片土地,拜见当地的国王,赠送给他们各种从东方大陆带来的金银珠宝。


(郑和下西洋图绘)

没想到,锡兰和明朝还是发生了不小的冲突。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锡兰国王见郑和的船队有这么多宝贝,顿时起了歹心,企图把他们全部扣押在这里。郑和的舰队也不是吃素的,没过多久就把这个小小的国家给打败了,并把国王押送回了南京。

回到南京之后,明成祖朱棣看见郑和带回来的各国使者、俘虏以及各地特产,大喜过望,给了郑和舰队很多赏赐。在这之后,郑和又先后六次下西洋,到达了非洲、阿拉伯等地。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十分富裕、强大的国家——明朝,朱棣宣扬国威的目的圆满达成。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可是千百年来一直有不少人感到疑惑,朱棣花费这么多金钱、耗费这么大气力派郑和七下西洋,难道仅仅是为了宣扬国威,让全世界知道大明朝的存在吗?因此,千百年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明成祖千里寻“仇”版。

朱元璋称帝之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他恨不得把所有权利都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可他终究不是神仙,做不到长命百岁,必须要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问题。该把皇位传给谁?谁才能稳住大明朝的江山?这一直是让朱元璋感到头疼的问题。

根据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朱元璋称帝时就把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可这位“太子”和他的父亲完全不一样,性格极为懦弱,不像是能成大事之人。


明太祖朱元璋

朱标病死之后,他的次子朱允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太子之位。在朱元璋的众多孩子之中,燕王朱棣是最优秀的一个。他有才能、有谋略、有胆量,而且知人善任,一看就有帝王之相。

朱元璋当时年事已高,他虽然知道朱允炆儒雅有余胆略不足,但也不好在朱允炆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另立太子,这件事便搁置了下来。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为了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建文帝先后把周王、齐王等多个诸侯王贬为庶人,这更坚定了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的决心。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正式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花了四年的时间,带着他的军队一路打到皇宫,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可到了南京城之后朱棣却发现,建文帝朱允炆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具被烧得血肉模糊、分辨不出样貌的尸体。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虽说他师出有名,打着“靖难”“清君侧”的旗号,但终究是把自己的侄子赶下了皇位。若是朱允炆没有死,而是在某处藏了起来,以后未必不会卷土重来。

朱允炆能逃到哪里呢?当时不少人猜测,他肯定逃到了南洋、西洋等地,那里天高皇帝远,正适合休养生息。有了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朱棣刚上位没多久就开始着手准备郑和下西洋的相关事宜,人们纷纷猜测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为了“宣扬国威”,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相比起枯燥乏味的“正史”,趣味横生的“野史”往往更受人们喜欢,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便一直这样流传了下来。但斯里兰卡发现的“郑和布施碑”上的记载,却完全推翻了这一论断。

“郑和布施碑”揭秘历史真相

郑和布施碑高144.5厘米,厚15厘米,宽76.5厘米,石碑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双龙戏珠的浮雕,具有浓浓的中国风情。石碑上面的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


存放“郑和布施碑”的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上面的文字一共有三种,分别是汉字、波斯文和泰米尔文。多年以来,来自各地的专家、教授对其进行修复和解读,大致弄懂了其真实含义。

根据石碑上汉文的记载,郑和等人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来到西方各国,目的是巡礼圣迹、向各个佛教寺庙布施香礼,和各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此外,汉字还记载了各种祭品的清单,以及期望与各个国家建立友好往来的意图。从祭品清单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朝可谓财大气粗:金一千钱,银五千钱……香油两千五百斤……

看来,明朝是真心实意地想和各国建交的。而波斯文和泰米尔文主要记载的是对当地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的赞词,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入乡随俗”这一块,我们的先辈也做得非常好。

看到这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谓是真相大白了。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输他的父亲朱元璋。郑和七下西洋正是朱棣治理大明帝国的政治理想的体现。与强大之后到处殖民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华民族向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尊重每个国家,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周边国家的态度就是只要你臣服于我,每年向我进贡,我就能保护你的安全。朱棣继位的时候,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国作为宗主,必须维护这一地区的正常秩序、调节各国之间的关系。

因此,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才去了南亚、东南亚等各个地区,为的就是宣扬大明王朝的国威,让各个国家都能乖乖臣服,并带上使者前去觐见明朝皇帝。当接近3万人的庞大舰队出现在这些小国的港口时,大部分国家都知道,不要和强大的明朝硬碰硬。再加上郑和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丝绸布匹,当地人看见之后自然会非常高兴,以最高的礼节接待郑和的船队。

所以,当郑和带着一众使者回到明朝都城的时候,朱棣就明白了,自己宣扬国威、建交各国的目的顺利达成。


郑和下西洋

当然,除了政治目的之外,郑和下西洋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朱棣称帝时,明朝经过了四年的战争,国内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急需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海上贸易方面,明初海盗横行,不得不实施“海禁”政策。这几乎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海上经济可以说是一团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郑和下西洋成功刺激了海上贸易,几乎达到了垄断的程度。此外,郑和下西洋之后再现“万国来朝”的局面,朝贡收入也大大增加。如今我们不得不感叹,明成祖朱棣确实是拥有雄才大略的人,不仅有政治谋略,还有经济头脑。


郑和下西洋石雕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当然,以上所说的仅仅是对于朝廷的影响。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给普通百姓都带来了什么呢?在世界航海史上又有何意义?

首先对于明朝百姓来说,人们见到了很多以前从没见过的东西,知道除了亚洲大陆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郑和带回来的象牙、犀角、香料等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甚至连辣椒也是在那个时候引入中国的。此外,郑和下西洋沉重打击了沿海的海盗,“海禁”政策得到了放宽,普通民众也能够出海和各国进行贸易活动了,许多人因此富了起来。


郑和七下西洋有何意义

对于海外各国来说,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之中,他们对郑和船队的态度逐渐由害怕转为接受最后转为欢迎。每当郑和的船队到来的时候,大家纷纷赶来欢迎,并拿出自家的特产来交换瓷器、丝绸等物品,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丝毫不吝啬自己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将种子、栽培技巧等传授给当地人民,使当地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有很多国家的国王不远万里派人去明朝都城,在觐见皇帝的同时表达对郑和船队的感激之情。这样各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情况持续了二三十年,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亚非各国来说,这个东方大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展示出自己先进的文明。我国的汉字、典章制度、宗教礼仪逐渐传到其他国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异国他乡绽放风采。

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的航行比西方航海家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展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探险的精神。可惜在郑和之后,明朝便再也没有派人去过印度洋,对外政策也越来越保守,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结语

所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确实是为了宣扬国威、与各国建交,让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这一目的也圆满达成了。至于民间流传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说法,应该是人们的一种猜测而已,毕竟花费几百万两白银去寻找这一个不知道是死是活的人,着实有些可笑。

明成祖朱棣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从短期来看,郑和下西洋确实话费了大量钱财,但从长期来看,这给明王朝带来了数不清的朝贡和贸易收入,还传播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气魄和魅力。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今天的我们,只有开放才会带来进步,一味地“海禁”“闭关锁国”注定会让一个国家走向衰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