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与苏公祠:苏轼五日登州的政绩与诗文
蓬莱阁与苏公祠:苏轼五日登州的政绩与诗文
蓬莱阁与苏公祠,一北一南,遥相呼应。蓬莱阁位于山东省蓬莱市西北的丹崖山,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这里流传着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自古以来被誉为“仙境”。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嘉佑六年(1061年),坐落于丹崖山极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为双层木结构建筑,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观的最佳地点。
在蓬莱阁旁,有一座苏公祠,纪念北宋文豪苏轼(苏东坡)。为何在此为东坡修祠?这要从苏轼在登州的短暂任职说起。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新党被打压。苏轼被任命为登州知州,十月十五日到任,二十日便奉调回京任礼部郎中,十一月初离开登州。虽然他在登州只任职了短短五天,但这段短暂的时光却深深印在了登州百姓的心中。
在登州人的记忆中,这一年的大事都发生在十月:十月十五日,苏东坡来了;十月二十日,苏东坡要走了。当朝廷信使到达登州时,东坡正在农田里与老农一起劳作。霜降时节,海风凛冽,东坡弯下身子,细心地将露出地面的麦芽埋好。信使看着这位两手泥土、面容苍老的知守,深深鞠了一躬,笑着说:“大人,皇上等着您早日进京呢。”东坡却有些愕然,短短五天,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山海与百姓。他自信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却不得不匆匆离去。
尽管苏轼在登州只停留了五天,但他却做了两件对国计民生大有裨益的事,接连向朝廷呈送了《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等奏折。
在《乞罢登州榷盐状》中,苏轼描述了登州的地理环境与民风境况,指出当时的盐业政策对百姓和灶户造成了严重伤害。灶户所产之盐只能低价卖给官府,而百姓却要以高价购买,导致灶户破产、百姓吃不起盐。苏轼建议废除榷盐政策,允许灶户直接卖盐给百姓,官府仅收取盐税。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登莱地区的食盐官卖政策一直延续到晚清。登莱诸县纷纷立起《罢榷盐状》的刻石,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在《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中,苏轼分析了登州在国防上的重要性,指出当地武备松弛,屯兵外调严重,建议加强登州的军事防御,确保国家安全。
苏轼在短短五天内为民请命、为国献策,展现了一代名臣的胸怀与风范。正如后人评价:“试想一下,当时官场的大吏要员有几个人能在五日内做出苏轼那么多的政事?”
苏轼在登州期间,写下了五首诗,分别是《登州孙氏万松堂》、《登州海市》、《奉和陈贤良》、《留别登州举人》、《过莱州雪后望三山》。其中,《登州海市》最为著名。
《登州海市》序:
“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余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
苏轼在登州期间,虽值深秋,却因诚心祈祷,得以见到罕见的海市蜃楼。或许是他的善政感动了天地,又或许如民间传说所言:“坡仙亦是仙”,他本就是仙人。
《登州海市》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岛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苏轼不仅以诗文闻名,还精通书画。他在登州期间,曾为当地官员史全叔鉴赏吴道子的画作,并写下了《书吴道子画后》。苏轼在文中称赞吴道子的画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认为其画作达到了“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的境界。
此外,苏轼还绘制了《枯木竹石图》,并亲手书写了《海市诗》。这些作品被登州士人摹勒上石,流传后世。
苏轼在登州的五日,虽短暂却意义深远。他的善政、诗文与书画,深深影响了这片土地。后人称赞:“游客到此须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张弓写诗道:“诗卷从来已折衷,古祠今又拜遗风,果然日与山海对,公爱此间我爱公。”
千年之后,蓬莱阁依旧矗立,苏公祠依然香火不绝。苏轼的精神与风范,如同那海市蜃楼般,虽幻影却永恒,照亮了登州的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