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蛋白能否成为未来蛋白质来源?新研究提出质疑
昆虫蛋白能否成为未来蛋白质来源?新研究提出质疑
在伦敦的一家餐厅中,食客们正体验一场不同寻常的美食之旅——烤蟋蟀以及蟋蟀酥皮甜点,搭配梨、巧克力和泰式奶茶。尽管这家餐厅对蟋蟀美食充满了热情,但在西方社会,食用昆虫的观念仍然难以被接受。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自十年前联合国将昆虫列为可持续蛋白质来源以来,昆虫食品在西方市场仍然属于小众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新的一项学术研究对昆虫蛋白能否成为未来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提出了质疑。由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研究所(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进行的研究发现,昆虫养殖在规模化生产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高昂的初始投资、不稳定的产量以及对特定环境条件的严格要求。
研究报告指出,虽然一些初创公司正在探索昆虫养殖的工业化路径,但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报告援引业内专家的观点指出,即便技术得到成熟,昆虫食品能否被主流消费者接受,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事实上,昆虫作为人类食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全球超过20亿人将昆虫作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然而,在西方社会,食用昆虫的观念尚未普及。多数人仍将昆虫视为害虫,而非食物。
为了提升昆虫食品的接受度,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探索创新的加工方式,如将昆虫加工成粉末或能量棒,以减少其视觉冲击。然而,要彻底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障碍,还需要持续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引导。
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Miha Pipan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工业化昆虫养殖要成为主流,还面临诸多技术和市场挑战。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各方应该理性看待其潜力和局限,既要期待它改变全球食物系统,也要脚踏实地解决当前的发展痛点。”
Pipan补充道,从长远来看,昆虫食品的发展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养殖端的创新,还需要在加工、物流、零售等环节全力推进,打通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同时,需完善标准和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振消费者信心。
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鉴于日益紧张的粮食安全形势,挖掘昆虫食品的潜力依然大有可为。昆虫不仅可以作为肉类替代品,还可广泛应用于宠物食品和饲料等领域。事实上,欧盟已经于2021年批准昆虫作为家禽和猪饲料,拓展了市场空间。
然而,任何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不会一帆风顺。正如人造肉曾遭遇口感、营养健康等质疑,昆虫食品要获得主流认可,仍需经历漫长的过程。但科技创新为这一充满潜力的领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对于不断寻求突破的创业者而言,机遇可能正藏在这条“虫”途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