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区房彻底变天
2025,学区房彻底变天
2025年开年以来,学区房市场备受关注。从过去几个月的成交数据来看,学区房市场并未走出独立行情,成交量虽然存在,但市场分化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本文将从家长观念变化、人口因素影响以及学区房属性转变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当前学区房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家长观念的变化
不得不承认,近几个月遇到的家长群体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在教育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呈现出一种"佛系"态度,这或许是因为"卷不动"了。
过去几年,只要提到教育,几乎没有一个家长不感到焦虑,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不断竞争,停不下来。表面上减负,实际上竞争加剧;表面上考试减少,实际上在拼证书。
以本地情况为例,初中优录除了要求全优全三好,还必须具备国赛一二等、剑桥五级至少KET、部分白名单赛事证书。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优秀的孩子太多,只能不断提高筛选标准。
这种"佛系"并不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投入,只是变得更加理性,不会像过去那样不顾一切地加杠杆,对亏损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买不起或亏不起的,完全不考虑学区房,转而选择课外班;能买得起的,尤其是外来人口,还是会购买,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这种变化至少砍掉了学区房市场三分之一的需求。
人口因素的影响
说到学区房,人口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以南京为例,从下图可以看出人口趋势:
此外,还需要考虑二胎三胎的因素,因为这些家庭对学区房的需求通常只有一套。近两年官方没有具体披露相关数据,但一胎的占比已低于50%。
这些数据说明,在幼儿园关闭潮之后,未来几年小学入学人数将大幅下滑,几年后将轮到初中。因此,学区房市场的整体需求会越来越弱,暂时看不到反转的可能。
学区房属性的转变
学区房的本质是将关注教育的家庭通过证书或房价筛选后集中起来。那么,在不同教育阶段,学校、老师和家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 在小学阶段,学校的占比15%,老师的占比15%,家庭的占比70%。
- 在初中阶段,学校的占比30%,老师的占比30%,家庭的占比40%。
- 在高中阶段,学校的占比40%,老师的占比40%,家庭的占比20%。
当下,反复强调家校共同体的小学,学校的重要性一直在削弱,家长的跟进和付出才是最重要的,到了初中和高中,学校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长明白这一点后,对小学学区就没那么深的执念了,市场除顶级小学被继续认可外,其他小学已经平均化。
目前,愿意在小学学区上砸钱的主要是二胎家庭,双学区,一次投入解决所有问题。未来几年,小学学区房的流动性会进一步下降,学区属性会大幅削弱,居住属性差点的大概率要烂在手上。
那么初中呢?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中考比高考重要多了。中产,甚至伪中产家庭,是不能接受教育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有条件,还是愿意投入。
很多人会问,去一线初中包出成绩吗?肯定不包,要看孩子自身努不努力。好的学校,有相对好的学习氛围,比较高的天花板和竞争参照物,还有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和学校一对比还是有差距,尤其进入高中后反过来看。
目前初中学区房是极端化发展,经过一轮40%的跌幅,老破小很抢手,因为便宜,买的就是个学位,用完就卖,反正也不住。大家都知道未来要亏钱,总价低,就意味着亏损小,只要学校足够好,三年以后能脱手。
居住属性好的房子也抢手,很多人还是在意住的环境。从去年下半年楼市的走势看,核心区+好学位+次新房,价格都在反弹。
剩下的呢?学校不是一线的,房龄老面积大的,一跌不起,一跌再跌。
结语
学区房是消费品,这个已经得到反复确认了。小学学区房已经过了大限,现在还在买单学区的,一定要想清楚,几年后卖不掉,初中如何解决。不要对小孩未来的成绩过分自信,就这么确定能被优录?你先问问自己够鸡吗?去年以来,找关系办理入学的诈骗案频发。一步错,步步错。
初中学区房,大概还能挺3年。对于现在还持有学区房的,还是那句忠告,用完就卖,不要有一点犹豫。从去年看,高点往往出现在年底。优质房源出现在6-9月。
最后还想和各位家长多说一句,去了好学校才是第一关,后面要付出更多,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觉得学校不重要,自己拼就行,那可能是角度不一样,有很多家庭是不愿意在教育上承受任何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如果钱可以解决,那就花钱买房,如果亏不起,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