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喾、尧、舜、禹和黄帝的世系关系是怎么排列的
颛顼、帝喾、尧、舜、禹和黄帝的世系关系是怎么排列的
上古时期的历史如同迷雾般扑朔迷离,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将为您梳理黄帝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伏羲氏、女娲氏到颛顼、帝喾、尧、舜、大禹,这些上古传说中的帝王们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神秘的历史。
三皇五帝与炎黄子孙的由来
关于上古时期的记载,除了《山海经》中类似神话传说的记载外,其他比较正规的史料记载相对匮乏,尤其是关于三皇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也因三皇的故事过于神话而未予记载。
对于三皇的认识,后世了解甚少,仅有的认识多来源于民间故事或野史,其真实性仍有待考证。至于上古时期的历史,我们只能借助现有史料进行摸索研究。
根据较为广泛流传的说法,三皇一般指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而五帝则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除了五帝之外,炎帝和大禹也是与五帝相关的重要人物。炎帝一般与黄帝并列,而大禹则与舜并列。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
事实上,黄帝与炎帝既是兄弟又是敌人。他们的父亲名叫少典,是最早期的有熊国君。少典娶有蟜氏女,生下黄帝轩辕氏和炎帝。因此,黄帝与炎帝确实是兄弟关系。
炎帝也被称作神农氏,是三皇之一。炎帝与黄帝之间的部落经常产生矛盾,但当遇到共同敌人蚩尤时,两者联合战胜了敌人。后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统一,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因此我们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后,生了25个儿子,这些儿子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天下的姓氏与部落。因为黄帝原姓是姬姓,所以姬姓成为了后世所谓的“万姓之祖”。
颛顼、帝喾与黄帝的关系
黄帝正妃名叫嫘祖,其生下儿子昌意,被黄帝封为诸侯。昌意生下儿子高阳,黄帝去世后,由高阳继承大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颛顼帝。因此,颛顼其实是黄帝的孙子。
颛顼在位期间,上古社会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文明框架的体系,包括农业、天文以及礼仪制度。在农业方面,颛顼带领人们学会了因地制宜种植庄稼,这种方式有效帮助人们增加收成,还有圈养牲畜,也是颛顼带领人们兴起的,有了这些新的农业之后,彻底告别了以前那种以狩猎为主的原始部落生活,逐渐向文明迈进。
在天文方面,颛顼顺应自然规律推算出了历法,为后世所沿用;在礼仪制度方面,颛顼制定了一定的礼仪,用来教化当时的人们,让人们逐渐对礼仪有所了解,告别原本的野蛮社会。
帝喾与颛顼不是子承父业,帝喾原名高辛,是蟜极的儿子,蟜极又是玄嚣的儿子,玄嚣才是黄帝的儿子,换言之其实帝喾就是黄帝的曾孙,同时也是颛顼的侄子,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帝喾其实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叔叔颛顼成就大业,颛顼对帝喾很是喜欢,因此在帝喾30岁的时候,得以接过颛顼的帝位,顺利成为颛顼继承人。
帝喾在位期间知人善用、明察秋毫,还将我们现在所用的四时节令划分出来,促进农业的继续发展,他在位期间,社会富足,人们安居乐业,可以说帝喾创造了上古时期的一个太平盛世。
尧、舜、大禹与黄帝之间的关系
帝喾的儿子中,有两人都担任过帝位,其中一个是挚,在帝喾死后,首先继承帝位的就是挚,当时帝喾的另外一个儿子放勋年仅15岁,被分封在唐国辅佐自己的哥哥挚。
帝挚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建树,自己觉得自己不太适合担任帝位,最后就让放勋接替自己,放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尧,因为他最开始的封地在唐国,所以后世也称其为唐尧。
尧在位期间的建树比较多,涉及到政治、天文历法、酿酒等各方面的发展。他创建了严明的政治制度取代了之前部落联合的形式,他开始任命官员分工做事;他完善了天文历法,正式明确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将每年指定为366天,与现在的365天只差一天,同时他还规定了三年设置一个闰月,可谓成果显著。
我们现在为之痴狂的酒,其实就是在尧时期开始出现的,因为是他首次发明了酿酒这种东西,甚至在围棋以及一些古老的娱乐项目中,尧也是有所建树的,可以说尧是上古时期建树最多的帝王之一。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尧还有一个最大创举,那就是他开创了后世为之称道的禅让制度,这一制度可以说是将道德以及礼仪等推向了一个制高点,后世一直模仿,却从未超越。
提到尧的禅让制度,我们当然就要提到舜了,前边说过,帝喾是颛顼的侄子,所以从帝喾之后,帝挚以及尧都是帝喾一脉的传人,可是到了尧之后,他又将帝位传给了黄帝的另外一脉,而这一脉还刚好就是颛顼一脉。
这个人就是舜,舜当时是在四岳的推荐下才进入尧的考虑范围,从世系上而言,舜属于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原名叫重华,其父亲名叫瞽叟,瞽叟的父亲是桥牛,桥牛的父亲是句望,句望的父亲是敬康,敬康的父亲是穷蝉,穷蝉的父亲才是颛顼。
颛顼一脉,在穷蝉之后地位就越来越低,到了舜之后,已经沦落到成为一个普通人了,但是由于舜在当地十分孝顺,并且为人谦和,道德素质颇高,从而有着不错的风评,最后才会被四岳发现举荐给尧。
尧为了考察并且培养舜,一共在舜身上花了28年,前20年一直在考察舜,发现舜在各方面都得到大家认可,后来八年就逐渐让舜开始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最后发现舜确实不错,才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尧舜之间的禅让故事,成为后世的一种道德楷模,只是可惜到了后来的封建王朝,禅让制度不仅没有成为道德的一种组成,反而成为了别人用来谋权篡位的手段,简直就是世风日下啊。
舜在位期间虚心纳谏,任用贤才,再次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发展,晚年的时候任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同样接受了舜的禅让,成为下一个帝王,根据史料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也是颛顼的孙子,不过从时间跨度来看,这种说法有待考证,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大禹也是黄帝的子孙后代。
大禹继位之后,国号改为夏,也就是我们后世认为的夏朝,大禹就是夏朝的奠基人,大禹最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启,自己则躲进了深山,至于大禹究竟活了多少岁,已经成为一个谜。
结语
上古时期的历史时间过于久远,很多我们都看不清楚真相,不过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黄帝家族对我们华夏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颛顼、帝喾,还是尧、舜以及大禹,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同时又是递进传位的帝王,在上古时期,他们的影响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