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上的霉菌是什么?如何辨别发霉与发酵?
年糕上的霉菌是什么?如何辨别发霉与发酵?
过年的年糕如果保存不当,很容易发霉。这些白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甚至黑色的霉斑到底是什么?它们对我们的健康是否有影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年糕上的霉菌到底是什么。
过年到现在,不少人家里的年糕已经开始发霉。看到这些白色、绿色、黄色甚至黑色的霉斑时,大家可能会想问:“这些霉菌到底是什么?它们对健康有没有影响?”我们是否能把年糕的发霉视为“天然发酵”,像起司、纳豆那样,还是应该坚决丢弃?为了厘清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通过PCR检测霉菌DNA序列,准确鉴定了年糕上生长的主要霉菌种类。
结果发现,年糕上的霉菌种类多样,但最具风险的是与黄曲毒素相关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年糕发霉后,常见的霉菌有哪些?
-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会产生黄曲毒素,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与肝癌高度相关。
- 杂色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或Aspergillus versicolor):影响食品品质,可能带来毒素污染。
- 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主要影响食物风味,毒性相对较低,但仍不建议食用。
- 短密青霉(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可能产生赭曲毒素(Ochratoxin),这是一种影响肾脏健康的霉菌毒素。
- 黄色篮状菌(Eurotium spp.):多见于低水分食品,可能产生次级代谢物,影响食物品质与安全性。
其中,最具危险性的是黄曲霉,因为它会产生的黄曲毒素是一种耐热且极难去除的致癌物。
黄曲毒素:隐藏在发霉年糕中的致癌物
黄曲毒素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一级致癌物。许多研究显示,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肝癌发生率较高,与食品中黄曲毒素污染有密切关联。
长期摄入黄曲毒素,可能导致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肝癌。更令人担忧的是,黄曲毒素极其耐热,常见的烹饪方式无法破坏它:
- 蒸煮 100°C:无法完全破坏黄曲毒素
- 油炸 180~200°C:毒素仍然残留
- 烘烤 250°C:部分降解,但仍无法完全消除
这代表,无论蒸、炸、烤,毒素依然存在。只要吃下去,就有可能慢慢累积在体内,对健康造成长期伤害。
年糕上的霉菌颜色代表什么?
霉菌的顏色與其種類有關,根據食品微生物學分析,年糕上常見的霉菌顏色與其種類如下:
绿色霉菌
可能的霉菌种类:青霉属(Penicillium spp.)
特征:青绿色或暗绿色的绒毛状菌落,通常出现在存放较久或潮湿的年糕表面。黄色霉菌
可能的霉菌种类: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特征:菌落呈黄色至黄褐色,是最危险的霉菌之一,可能产生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关。白色霉菌
可能的霉菌种类:酵母菌(Yeast spp.)或某些早期生长的霉菌
特征:白色棉絮状或点状生长,初期可能不易察觉,但随时间可能变成其他颜色。灰色霉菌
可能的霉菌种类:某些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或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特征:菌落呈灰色至深灰色,可能伴随粉状孢子或绒毛状结构。黑色霉菌
可能的霉菌种类: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特征:黑色或深棕色菌落,常出现在存放过久或受潮严重的年糕上,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健康。
发霉食物与发酵食品的差异
许多食品,如蓝纹起司、纳豆、红麴等,都是通过特定霉菌发酵,经过可控培养后成为安全食品。然而,不受控环境下的发霉食品,则可能含有有毒霉菌,如黄曲毒素,应立即丢弃。
关键在于辨别“可控发酵”与“不受控腐败”。一旦食物出现异常气味、颜色、霉菌斑点,应立即停止食用,以确保健康安全。发霉的年糕不能吃,唯一安全的做法就是直接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