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一文了解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导读: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在2024年9月和国庆期间表现强劲,累计涨幅接近40%,成交量较年中上涨4倍。该指数由64只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组成,主要分布在可选消费、媒体、消费者服务和汽车等行业。目前估值水平偏低,安全边际和预期回报率较高,建议关注信息技术、房地产、公用事业和工业行业,以及金龙指数中的成份股。
受益于海内外积极变化推动,美股中概股等中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修复,成交量快速提升。近期美联储超预期大幅减息,叠加国内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中国资产价格持续从低位快速修复。港股及A股市场在国庆前后多日上涨,而同为中国资产的美股中概股同样表现强劲。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在9月份累计涨幅接近30%;在国内国庆期间,金龙指数再度强势上涨约10%,成交量较今年年中上涨了4倍。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资产的机会。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成份股包含了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等上市的中国企业(体现在总部设在中国或在中国注册成立)。公司总市值需至少在1亿美元,且在近3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至少是25万美元。由于指数由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构成,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提供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资产的机会,同时,指数表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看法。目前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由64只成份股组成,主要分布在可选消费(互联网平台)、媒体、消费者服务和汽车行业中。
中国金龙指数与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走势相似,一方面,指数的成份股所分布的行业更相似。从指数的走势来看,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与港股的恒生指数或恒生科技指数走势相似,体现在大部分时候同涨同跌。其中,恒生科技指数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走势更接近。一方面,指数的成份股所分布的行业更相似;约80%的成份股占比均来自媒体、可选消费(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而恒生指数成份股所分布的行业更为平均,银行、能源、保险等行业占比超过中国金龙指数,因此涨跌幅小于中国金龙指数。
中国金龙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走势相似的另一个原因是指数间有相同的成份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的成份股中,市值占比超过70%的中国金龙指数成份股(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百度等企业)涉及两地上市,或在美国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由于港股企业在美国发行ADR或在两地上市,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可以进行转换(转移),两地股价偏离过多会引发市场套利行为,修复价格偏离,因此中国金龙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的走势相近。
目前,金龙指数估值水平偏低,安全边际和预期回报率较高。经过近期中国资产价格快速修复后,金龙指数市盈率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由历史低位上升至19.5倍,接近均值以下负1倍标准差的水平,历史分位为32.5%。过去两次指数估值由相近的低位回升分别发生在2022年10月和2014年10月,之后估值水平修复至均值水平附近。
金龙指数投资者以机构为主,超过60%的投资者来自对冲基金、养老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其中,跟踪中国金龙指数最具代表性的海外基金是Invesco GoldenDragon China ETF (PGJ),目前基金市值为1.74亿美元。场外基金主要为Tachlit NASDAQGolden Dragon China Curr-Hedged(TCHF143)。其他基金包括KraneShares CSIChina Internet ETF (KWEB)、Global X MSCI ChinaFinancials ETF (CHIX)、iSHARES ChinaLarge-Cap ETF (FXI)和最新上市的The Roundhill ChinaDragons ETF(DRAG)等虽然主要跟踪的企业有所侧重,但其成份股也包括了在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另外,对于内地投资者,可以选择跟踪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的QDII基金。
投资建议:美股大盘或进入震荡行情,风格由大盘逐渐切换至中盘,建议关注信息技术、房地产、公用事业和工业行业。美股龙头企业估值水平维持在历史高位,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是美股上涨的主要逻辑。随着美联储超预期大幅降息50个基点,强劲经济基本面的逻辑受到挑战,大盘龙头股或进入震荡行情。我们认为,降息周期启动后,中盘股或出现补涨的行情。建议关注美股信息技术、房地产、公用事业和工业行业。
另外,海外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带来美国中概股估值和价格持续修复,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走势以向上为主。本轮中概股持续上涨的主要驱动在于海外主要央行正式启动降息周期,流动性预期改善提振中概股表现。我们认为,人民币走势偏强,国内政策空间拓宽,国内经济托底政策持续出台发力,经济预期边际改善;海外降息趋势确定,美国中概股等中国资产将先进行估值洼地修复,未来走势以向上为主,建议关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中的成份股。
风险因素:1)国内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2)国际地缘政治事件升温;3)海外央行降息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