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像极了爱情
戒烟,像极了爱情
很多吸烟者会说:“吸烟是我的自由”、“吸烟是我的兴趣”,仿佛这只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置喙。然而,“烟害”的影响可不容小觑。
首先,吸烟者首当其冲地受到“一手烟”的侵害,不仅吸入的烟雾会导致肺部疾病、肺癌,香烟燃烧后产生的7000种以上化学物质(含70种以上致癌物质),还会通过血液循环被带到全身,可能在身体各处积累形成病灶。由于“二手烟”会被吸得更深,已被证实有诸多危害。台湾最早由“董氏基金会”开始推动烟害防制,公开倡议“人人有权利拒绝吸入二手烟”,使得此议题逐渐被重视。最后是容易被忽略的“三手烟”:烟品燃烧后的悬浮微粒、致癌物质附着在皮肤、衣物、家具、墙壁等环境中,残留时间可长达数月,持续伤害呼吸系统,甚至影响婴幼儿的大脑与中枢神经发展。
由此可見,抽菸對於自身與他人之身體健康及環境有深遠的破壞,明顯損害公眾利益,已非憲法保障之「自由」範圍;順帶一提,有些人認為「電子煙」可以幫助戒菸,然而「電子煙」同樣具有上述菸害,甚至煙油內含有的致癌化合物可能更多於傳統菸品,且目前在台灣「電子煙」尚屬非法之類菸品,全面禁止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菸害防制法第15條),否則將有相應之罰則,想要脫離菸癮的枷鎖,還是來好好因應「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ndromes)吧!
(成癮的特徵與機制請參看上篇文章〈戒菸,像極了愛情〉)
當習慣抽菸(補充尼古丁)之後,大腦獲得滿足、酬賞的標準被提高了,所以戒菸的關鍵就在於「幫助大腦回到『沒有尼古丁』的生活」;當長時間沒抽菸、沒辦法抽菸、正嘗試減少菸量或完全戒斷的前期(大約數天至數週),所出現的痛苦、不適感可視為「大腦在嘗試調整、適應」的象徵喔!(如同要降低食量、調整飲食,剛開始會感覺餓得受不了啊!)
大腦渴望尼古丁就像小孩吵著要糖果,目標是讓你妥協,可能的「手段」及因應技巧如下述:
1.精神不佳、疲倦、頭痛:進行重大改變本來就耗費精神、體力,若先前又是倚靠抽菸提神,不妨讓自己多一點休息,暫時避免有危險性的活動,也可透過散步、微量運動鍛鍊體力,或使用其它方式提振精神(例如:洗臉、塗聞薄荷精油、嚼口香糖…等)。
2.焦慮、坐立難安、感到痛苦、沮喪:拿掉原本充斥在日常中的行為,突然間覺得空盪盪的、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感受,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專注在其它事上,或先想好空檔可以做的事,取代去抽菸;原本放菸的位子或口袋,可以換成療癒小物、照片、紓壓球等,幫自己加油打氣。
3.煩躁、易怒、憂鬱:不順心時感到生氣、不愉快,是人之常情,透過「留意自己的感受,瞭解情緒被引發的原因,思考合適的表達方式」,練習調節情緒,才是根本之道;如果需要「道具」的話,可以把吸管剪成菸的長度來「抽空氣」,其實深呼吸是很有效的解方喔!(當然要多做幾次啦!)
4.咳嗽、痰多、口乾舌燥:停止吸入焦油後,肺部纖毛開始清理囤積的物質,毒素化成痰由咳嗽的方式排出,這時多喝溫水就對了!
5.便祕、體重增加、食慾大增、味覺改變:尼古丁會刺激腸胃蠕動、增加代謝速率、抑制食慾及破壞味蕾(可能重鹹才有味道),當無尼古丁介入時,反應的是身體原本的狀態,可將小黃瓜、芹菜、蘿蔔變成蔬果棒,用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克制嘴饞,又可促進消化,讓身體更健康!
6.無聊、社交尷尬:感到無聊就找事情度過時間吧~(例如:玩數獨、手機遊戲、哼歌、閱讀),而社交場合的重點在聊天、對話,可以把輔助的物品換成飲料、點心,或是約在禁菸場所碰面。
如果能夠堅持「不帶菸、不買菸、不接受請菸」(戒菸三不),透過「菸」以外的方法緩解戒斷時期的症狀,就可幫助你的大腦長痛不如短痛;沒有菸抽的日子,可以不用無奈地看人臉色、尋找吸菸區、找空檔補充尼古丁,選擇不被菸綑綁,才是真正的自由!
本文原文来自kmhua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