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级战列舰:二战时期的海上巨兽
俾斯麦级战列舰:二战时期的海上巨兽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大型战舰,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闻名于世。这艘战舰不仅在技术上代表了当时德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更在实战中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战斗力。
基本参数
- 标准排水量:41,700吨
- 满载排水量:50,405吨(1943年)
- 全长:250.5米(水线241.5米)
- 全宽:36.0米
- 吃水:9.3米(标准);10.7米(满载)
- 动力系统:12座瓦格纳式高压重油专烧锅炉,3座布洛姆·福斯式蒸汽涡轮引擎,3轴三车螺旋桨推进(4.7米直径)
- 最高速度:30.12节(55.7千米/小时)(过载)
- 续航距离:8,525海里/15,788千米(17节)
飞行设施与装备
- 飞行设施:设有1台两端弹射器
- 舰载机:4架阿拉杜Ar 196水上侦察机
- 主炮:4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 SK-C/34舰炮
- 副炮:12门150毫米/55倍径 SK-C/28舰炮
- 防空炮:16门105毫米(4.1吋)/65倍径 SK-C/37 / SK-C/33舰炮,16门37毫米/83倍径 SK-C/30机炮,12挺20毫米/65倍径 MG C/30(单管)机炮,8座20毫米/65倍径 MG C/38机炮(4连装)
装甲防护
- 侧舷:145-320毫米
- 甲板:50-120毫米
- 首尾横向隔墙:100-320毫米
- 炮塔:130-360毫米
- 炮座:340毫米
- 司令塔:350毫米
- 装甲总重:17,45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
设计理念与技术特点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战需求。其主炮射速达到2.3~3发/分钟,远高于同期的黎塞留级。同时,该舰继承了一战时德国造舰的传统,采用了大量的水密舱设计,至少22个主水密舱加更多数量的次要水密舱,以保护舰船的核心部位。这些设计使得俾斯麦号成为一艘具有远洋破交能力的战列舰。
历史背景与建造过程
1935年,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到期,德国开始制定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完整计划。1936年7月1日,俾斯麦号在汉堡布洛姆·沃斯造船厂开工建造,建造编号为BV509。1939年2月14日,俾斯麦号举行了下水仪式,德国元首及大小官员数千人参加。当天13点30分,俾斯麦号顺利下水。
舰型与动力系统
俾斯麦号战列舰因基尔运河水深限制,为保证大排水量而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舰体长宽比为6.67:1。从纵向俯视图上看,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上层建筑沿用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舰桥设计,显得比较紧凑和美观。动力和传动系统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但3桨改为2前1后的布局。
战役经历
1941年5月,英军早已料到德军突破大西洋的计划,外加俾斯麦的出航时间被英国情报机关破解。英国派出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巡,外加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前往拦截。然而,他们彻底低估了这位"铁血宰相"的实力。俾斯麦仅用5轮射击便击中胡德舰桥并一发命中弹药库,随后又在7次射击中重创了威尔士亲王号。最终,英军在大西洋的所有战舰几乎都被派去支援英王乔治5号战列舰,俾斯麦号舰长最终下令打开通海闸,但在打开通海闸之前,有3颗炮弹命中俾斯麦,最终石沉大海。
命名由来
俾斯麦号战列舰以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奥托·冯·俾斯麦命名。俾斯麦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使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为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德国海军以他的名字为新建造的战列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