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8/10/83082570_1142268546.shtml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TTM)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通过降低核心体温并维持一段时间,可以有效保护脑功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本文将从作用机制、实施与管理方式、并发症等方面全面介绍这一重要医疗技术。

心肺复苏后目标体温管理的背景与重要性

  • 背景:心脏骤停(CA)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复苏后的脑损伤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因素。
  • TTM简介:通过降低核心体温并维持一段时间以保护脑功能的治疗手段。
  • 研究依据:早期研究表明,维持核心体温在32~34℃对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有显著作用。

目标体温管理的作用机制

  • 脑保护功能:低温通过减少脑代谢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氧化应激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线粒体保护:最新研究显示,低温能增强线粒体钙缓冲能力,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 研究挑战:低温减轻脑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探索。

目标体温管理的实施与管理

实施方式

  • 物理冷却技术:包括常规冷却(如冷盐水和冰袋)、表面冷却、血管内冷却等。
  • 化学冷却技术:使用特定药物降低体温,但需警惕药代动力学的改变。

启动时机与降温时间

  • 早期启动:低温治疗启动时间每延迟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20%。
  • 目标体温:通常建议在2~4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目标范围。

最佳目标温度

  • 指南推荐:最新建议维持在32~36℃并积极预防发热。
  • 个体化管理:针对患者情况制定不同的TTM方案。

维持时间与监测

  • 持续时间:建议TTM至少维持24小时,复温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0.25~0.50℃。
  • 温度监测:使用膀胱、食道或血管中的探针进行连续监测。

目标体温管理的并发症

寒战

  • 增加代谢与氧耗,可能抵消TTM的脑保护效果。

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心律失常

  • 低温可能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导致心输出量变化。

电解质紊乱

  • 低温会导致钾、镁等电解质移位,复温时可能出现高钾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

  • 低温可能诱发轻度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功能下降。

糖代谢异常

  • 低温可引起高血糖,而复温后可能发生低血糖。

感染风险

  • 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但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仍存争议。

展望与总结

  • 指南更新:TTM是心肺复苏后唯一被证实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但其实施仍存争议。
  • 未来研究方向:针对最佳目标温度、持续时间及不同患者亚组的个性化治疗需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支持。
  • 临床意义:需在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同时优化TTM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篇文章从理论、实践及展望三个层次全面讨论了TTM的应用,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