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穿越白垩纪》:揭秘山东诸城恐龙化石
山东博物馆《穿越白垩纪》:揭秘山东诸城恐龙化石
山东博物馆的《穿越白垩纪》展览中,山东龙展厅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这里不仅展示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鸭嘴龙类恐龙——巨型山东龙,还展出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诸城角龙和诸城暴龙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不仅揭示了白垩纪时期山东地区的古生物多样性,更为研究恐龙的演化和迁徙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山东龙:世界最大鸭嘴龙类恐龙
山东龙是鸟脚类恐龙、鸭嘴龙科的一个属,植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因其化石发现于中国山东诸城而得名。
1964年春,原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在山东诸城吕标公社龙骨涧晚白垩世王氏群地层中发现大型恐龙化石,经鉴定为一特大鸭嘴龙胫骨。从1964年10月到1968年6月,地质部地质博物馆与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4次在龙骨涧进行发掘,共采集到30多吨恐龙化石。1972年,经过清理、修整、复原后装架出长约15米、高近8米的恐龙骨架,并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公开展出。
体型巨大:巨型山东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型的鸭嘴龙类恐龙,其正型标本长15米,高8米,骨骼化石拼装后的复原骨架体长14米,站起来约8米高。
诸城角龙:北美以外唯一的真角龙化石
通常所说的“诸城角龙”属于鸟臀目、角足亚目、角龙科、真尖角龙类,学名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发现于山东省诸城市臧家庄,生活在晚白垩世,距今约8400-7200万年。
形态特征:体长6-7米,高2米,重约2-5吨。头骨长度超过180厘米、宽度至少有105厘米,角长度超过30厘米,极为粗壮,颈盾由头骨后部骨骼向后延伸扩大形成,边缘带尖刺,有保护脖子的功能。
发现意义:是北美地区以外发现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角龙化石,动摇了角龙科恐龙分类学和演化关系的基础,证实了亚洲同样存在着晚白垩世的角龙科恐龙,对于研究白垩世恐龙迁徙规律具有重要科考价值。
诸城暴龙:亚洲最大的暴龙类恐龙
属名意为“诸城的暴君”,种名“magnus”在拉丁语中表示“巨大的”。分类:蜥臀目、兽脚亚目、暴龙超科、暴龙科、暴龙亚科、诸城暴龙属。
捕猎方式:由于体型巨大,不适合长距离奔跑,捕猎方式可能与老虎、狮子类似,通常潜伏在猎物附近,等待时机发动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