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溯源记:走过三江源,感悟溯源的意义
澜沧江溯源记:走过三江源,感悟溯源的意义
三江源地区,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历史、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及其保护现状。
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记者近日随调研团一路溯江探源,在逐渐走向源头的过程中,三江源的壮丽景色,江河之畔的生命寄托,也在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禁要问,什么是三江源,溯源的意义何在?
“源”,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大到天地山川,小到鸟兽草木,岁时风俗,礼乐制度,古今事物之变,人们都想求得最初的答案。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早在2300多年前,屈原怀抱着对于天地起源的疑问和思考,洋洋洒洒罗列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上下求索但苦求不得。
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和思考,则具有简朴博大的哲学意味,“天生万物说”“阴阳调和说”代表着对于生命诞生的东方式解答。流传最广的,当属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广泛传承,至今仍然家喻户晓。
在文人的眼中,寻“源”,也是一种对于精神世界的追寻和渴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充满着对于世俗生活最美好最浪漫的想象,成为许多文人心中的“乌托邦”。
就像我们今天仍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一样,大江大河的源头,被一代代人勘探和寻觅,从未停歇。
对于江河源头的最初认识,见于《山海经》。“海内昆仑之虚……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在昆仑神山,河水从昆仑神山东北角涌出,浩浩荡荡一路向北,又掉头往西南流入渤海。在古人眼里,昆仑山是神仙居住的场所,是圣山、仙山、神山。黄河哺育滋养万物,非世俗之物,理应来源于神山。
若不是来源于神山,那必定是上天之水。相传,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沿黄河西行数月后遇见了织女。自此,世人皆知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张骞也由此有了“寻源使”的美称。
这些美好的想象也体现在诗人们的笔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江河起源增添了浪漫的注脚。
还有更多的人不止于口口相传和诗词歌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寻江河之源的艰难旅途。
最为人熟知的行动派当属徐霞客。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一路西行,在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4年的万里遐征,溯流穷源,探寻长江的源头。他躬身实践,指出金沙江为长江正源,纠正了沿袭千年来“嘉陵江为长江正源”的错误认识,为长江溯源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限于科学技术落后等种种原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江源的探寻工作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科学家组织的科考队,首次将长江源追溯到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探明长江正源为沱沱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正式对外报道这一消息。次日,美联社便发了一则电讯:“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1985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认定下,玛曲被正式确定为黄河正源。1999年10月24日,黄河源碑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玛曲曲果竖立,坐东朝西,面向着黄河的第一股清泉。
不同于长江、黄河的溯源工作,多年来,扎曲河作为澜沧江的上游,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但具体源头仍未确定,科考工作还在继续。
千百年来,由于地壳运动、冰川消融、河流淤积等原因,江河源头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定论,即便是“已有定论”的长江、黄河源头,在业内也存在争议。但是,人们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发现并认识到保护江河的重要性或许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三江源打了一个喷嚏,长江黄河就要感冒”,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每年为流域18个省份和5个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事关全流域生态安全,其所具有的生态地位无可比拟。
图为航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查旦湿地。(赵晓宇/摄)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珍藏了大自然最美妙的生命形态。藏羚羊、雪豹、野驴,这些三江源独特的物种在这里生息和繁衍。
图为野驴在青藏高原上漫步。(赵晓宇/摄)
可以说,三江源是滋养江河流域生灵万物的“生态之源”,也是滋养五千年中华文明母亲河的“文明之源”。从“源”的视角去审视,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价值,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三江源地区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地位。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源”一味索取,疏于保护。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000多个湖泊中半数以上枯竭,冰川干涸萎缩,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昔日的草原风光不再,不少动植物销声匿迹。彼时的黄河失去了一往无前的气势,中下游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断流,对沿岸地区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亡羊补牢,痛定思痛。2015年12月,中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正式开启“国家公园”时代,目标瞄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开始了从里到外的变革。
整合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形成“一园三区”统一管理机构,握指成拳,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破除机制藩篱,有效打破九龙治水困局;
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职能职责、行政执法,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解决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的体制难题;
设立三江源生态法庭,创新设置“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开展园区生态保护修复。
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范式,已被归纳梳理为 “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即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
如今的三江源,江河纵横,峰岭相连,消失多年的水獭、猞猁、兔狲等珍稀动物再次出现。在澜沧江源头,300余只雪豹在高山上跳跃腾挪,尽显生命之美。
俯瞰江河源头,可能会一丝讶异。为何源头之水流得如此从容、自在和无拘无束。她不争不抢,遇山则绕,她有容乃大,不拒细流,日夜不停静静流淌。
图为澜沧江上游扎曲河。(綦健/摄)
而后,细流才汇聚成江,又奔涌成河。黄河撕裂天地,汹涌澎湃。长江浩瀚万里,雄浑磅礴。澜沧壮美,横穿山谷沟壑之间,姿态多婀娜。
江河的伟大,从来不在于显山露水、一朝一夕,只有加上时间的维度,方知其深远。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她们已经流淌了上万年,历经岁月风霜,看遍历史变迁,见证了生命的诞生和消亡,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历史的山重水复间,在岁月的悄然流转中,她们不言不语,却又经久不息。
“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极力寻找,却又找不到答案。极目远眺,江河从天地之间流入,又从地平线流出,直到视野所不能及,似乎永远望不尽头。但在孜孜不倦的探寻中,我们越来越能体悟到天地的广阔与自身的渺小。
大地伟岸,江河壮阔。我们从来不是星球上的主人,而是以拜访者之姿敲门走入了“她们”的世界,而后又狂妄自大地试图掌控和占有。殊不知,对江河而言,我们只是悠悠岁月的过客,沧海中的一粟。一旦风云变幻,江河一怒,滔天巨浪倾泻万里,人们不过为鱼鳖。
江水滔滔,孕育了生命和希望。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总是能找到一条河流,她低吟浅唱,围绕着我们运转,但又总是深藏功与名。饮水思源,这也是为何我们始终对江河的源头有着原始的渴望和向往,像是孩童寻找母亲一般的原始本能。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对待江河,才是我们的本分。
寻“源”之路,寻的不只是地理意义的源头,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深化和升华。而江河,依然在那里,记录着这片大地的历史脉络,是如此的悠远而绵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