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微流控:把生物化学实验室“建”在芯片上的技术
一文读懂微流控:把生物化学实验室“建”在芯片上的技术
微流控技术是将生物化学实验室“缩小”到芯片上的革命性技术,它在医疗诊断、生物化学分析、喷墨打印、器官芯片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微流控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
微流控技术概述
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是一种在微米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范围内对微量流体(体积为纳升到阿升)进行精确控制和操作的科学技术。这项技术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的主要实现平台。与传统芯片不同,微流控芯片上分布的功能单元不是电路,而是由微流体通路形成的流体通路。这些微流体通路通常采用光刻技术、等离子体蚀刻或软光刻等方法制造,可以在硅、玻璃、聚合物(如PDMS)等材料上制造出复杂的微通道结构,从而实现在微米尺度上对流体进行高效、精确的控制和分析。
芯片内部可以集成多种功能,如生物化学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从而实现从样品处理到分析的全过程。因此,微流控芯片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
微流控芯片具有设备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低成本等显著优势。此外,通过微机电系统(MEMS)实现自动化控制,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操作的精度和效率。这些特性使得微流控技术在医疗诊断、生化分析、有机合成、环保监测、药物研究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微流控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其发展与多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包括集成电路、光刻技术、喷墨打印技术等。
19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Terry等人首次提出了“Lab-on-chip”概念,并开发了第一个基于硅片的气相色谱分析仪,这被认为是微流控技术的早期雏形。
1990年:瑞士科学家Manz和Widmer首次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统(μ-TAS)”的概念,标志着微流控技术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正式诞生。
1992年:M.A. Burns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微小通道的液滴传输》的论文,这是微流控领域的重要开端,奠定了微流控技术的理论基础。
1994年:Mike Ramsey改进了芯片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方法,提高了其性能与实用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年,首届国际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在荷兰举行,微流控芯片进入大众视野。
1995年:Caliper Life Sciences公司成立,标志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商业化开始。
1999年:安捷伦公司和Caliper公司联合推出了首台商用化微流控芯片仪器,主要应用于生物及临床分析。
2000年:G. Whitesides等人提出了使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微流控芯片载体的方法,这一创举大大降低了微流控技术的成本,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2002年:S. Quake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微流控芯片大规模集成的文章,展示了具有上千个微阀和几百个反应器的微流控芯片,标志着微流控芯片从芯片电泳到大规模多功能集成实验室的飞跃。
2003年:Forbes杂志将微流控技术评为影响人类未来15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2004年:Business 2.0杂志将芯片实验室列为“改变未来的七种技术之一”。
2006年:《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芯片实验室”的专辑,指出芯片实验室可能成为“这一世纪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性意义。
2016年:器官芯片技术入选达沃斯论坛年度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被誉为与新燃料电池和无人驾驶汽车齐名的新兴技术。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喷墨打印领域
微流控芯片技术被用于制造低成本、高通量的喷墨打印头。例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与上海傲睿科技携手研发的CMOS-MEMS热发泡喷墨打印芯片,通过智能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对液体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操控。此外,喷墨打印技术也被用于生物材料和活细胞的制备,如单细胞的喷墨打印、三维人体组织芯片的制备等。这些应用展示了微流控芯片在喷墨打印中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生物医学工程和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领域
在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分析、医疗体外诊断、仿生皮肤组织器官、单细胞分析和药物筛选递送等场景。例如,微流控芯片可以用于构建器官芯片,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进行药物毒性测试和疾病模型构建。微流控芯片还能够实现细胞培养、组织再生和癌症研究等应用。通过集成微流控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生物打印出功能更接近真实组织的模型,这对于药物测试和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领域
微流控芯片技术还被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病毒和细菌病原体检测等领域。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新型微流控芯片,如一次性、连续流、可编程的芯片,以适应不同的实验需求和现场应用。例如,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即时检测(POCT)仪器,因其样品消耗量小、检测灵敏度高、易于集成和实现自动检测等特点,已成为实现POCT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微流控芯片正朝着更高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纳米技术和柔性电子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微流控芯片的发展,使其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总之,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正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拓展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