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技术工人的天花板,在敢想敢干的匠心里
铁路技术工人的天花板,在敢想敢干的匠心里
在动车检修一线,有这样一位技术工人:五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功修复动车集成板卡等高价值配件3910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职工王超。
今年春运期间,王超依然坚守在动车检修一线,为旅客的平安出行默默奉献。五年来,他和他的“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修复了动车集成板卡等高价值配件3910件,总结提炼出“PLC程序数据库维修方法”等30余种疑难故障处理法,获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一提到铁路检修工人,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油污满手、重复劳动的“蓝领”形象。技术工人?听起来像是“螺丝钉”,日复一日拧螺丝、换零件,谈何创新?谈何价值?甚至有人调侃:“修车不如造车,手艺再精也成不了大师。”但王超的故事,彻底打破了这种偏见。
这个扎根昆明车辆段23年的“修车工”,硬是用一把焊枪,在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上“绣花”,让濒临报废的动车核心板卡重获新生。谁说技术工人只能“拧螺丝”?王超用行动证明,他们也能“造心脏”——他修复的动车电源主控板卡,是列车供电系统的“心脏”,直接关系着成千上万旅客的安全与舒适。
“技术工人再厉害,能影响国家战略?”有人质疑。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承载着国际合作的宏大叙事,一个基层修车工的力量,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正是这“沧海一粟”,撑起了中老铁路的“黄金通道”。2023年,老挝“澜沧号”动车组首次回国检修,王超团队仅用两周便攻克PIS控制器、电源板卡等关键部件故障,为跨国列车筑起安全防线。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编写的7份电气检修指导书,将中国标准推向国际,连老挝机械师都慕名来华“取经”。当老挝技术人员深夜跨国求助时,王超一个电话便锁定故障,远程指导修复——这哪是“修车工”?分明是“技术外交官”!
“创新是科学家的事,工人搞发明?不务正业!”有人嗤之以鼻。但王超的“不务正业”,却让中国铁路检修成本直降百倍!一块委外维修费用上万元的板卡,在他手中成本压至几十元;他研发的“网络控制通信试验装置”,每年省下数百万元检修费,还拿下国家专利。更绝的是,他硬是用“笨办法”攻克了DSP芯片手工焊接——600多次失败、120天试错,最终让200个焊脚在方寸间“精准落位”,外国专家都直呼“不可能”。这哪是“小发明”?这是中国工匠对“卡脖子”技术的绝地反击!
“时代变了,机器迟早替代人工!”在智能化浪潮下,有人预言“工匠精神”终将落幕。但王超的“匠心”恰恰与时代共振。他主导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既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他带出的26名青年骨干,如今已成长为高铁检修的中坚力量;就连即将退休的老师傅,也被他“塞徒弟”逼着传授绝活。他说:“修车人得想着坐车人”——这份朴素的信念,让“中国制造”不再是冷冰冰的钢铁巨兽,而是承载温度与安全的“流动家园”。
王超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铁路人的缩影。他证明了:技术工人的天花板,不在流水线上,而在敢想敢干的匠心里;国家战略的基石,不只在宏大的蓝图里,更在每一个焊点的精准中。从“修车工”到“匠星”,他让世界看到——中国铁路的“黄金时代”,不仅需要飞驰的列车,更需要无数像王超这样“沉得下心、钻得进去”的守护者。正如他所说:“技术的征途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而这,正是中国铁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