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的形成源流
龙图腾的形成源流
龙图腾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从伏羲氏的蛇图腾到夏商时期的龙形文物,再到帝王时代的权力象征,龙图腾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形态
- 伏羲氏与蛇图腾:
龙图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伏羲时代,根据王大有先生等学者的研究,将伏羲元年认定为公元前7724年,从而得出伏羲时代距今约10000年的结论。伏羲氏,所在地为今甘肃天水市境,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始作八卦,创造了我国早期刻画文字,取代结绳记事的方法,逐渐使血缘婚进步为族外婚,作历度,定节气,钻木取火,创立了中国医学,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
伏羲氏在神话传说中通常被描绘为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的形象,以蛇为图腾,这是龙图腾形成的基础。古书中记载,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渭河谷地进入关中,这一活动区域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据记载,他首创了有明确记载的龙图腾。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后来逐渐演变为龙的形象。这一说法得到了多位学者的支持,如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提及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 炎帝与黄帝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黄帝以有熊为图腾,炎帝以牛为图腾;无论如何,按照五行始终说,木、火、土、金、水五行中,木为先,因此青龙(伏羲氏的象征)被视为中华民族第一龙。黄帝在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后,兼取了被吞并的其他氏族的标志性图案,如鸟、马、鹿、蛇、牛、鱼等,最后拼合成了“龙”这一虚拟的综合性神灵。
- **"多点来源" 是有考古依据的:新中国成立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距今8000年,已经发现石堆龙,所以考古学者又认为,这个有考古依据的“龙图腾”已经在伏羲氏所在地(今甘肃天水市境)几千里之外的辽宁,也是中国最早“有考古依据”龙图腾发源地,而且没有证据说明它是伏羲氏的一脉传承。
发展与演变
- 夏商时期的龙图腾:
夏商时期,龙图腾已经形成,并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二里头遗址(距今已有约3800年)等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实。这些发现表明,龙图腾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形态和象征意义。
- 龙图腾的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图腾逐渐多样化,出现了黄龙、青龙、白龙等不同形态的龙。这些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仅如此,在《诗经》和《史记》中,也有记载“玄鸟”与龙的关联。所以有学者认为,蛇身、鸟脚和猪头(野猪头)综合而成“龙图腾”,例如内蒙巴林右旗和内蒙赤峰红山文化时期(距今6500年)的玉猪龙。《山海经》作为一部古代神话传说集,其中描绘的龙形象丰富多样。这些龙有的能上天入海,有的能兴云致雨,具有极高的神性和神秘性。例如,《山海经》中描述的龙常常作为载体出现,载着神仙遨游天际或潜入深海。
- 龙与帝王的关系:
自秦汉以后,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帝王们被称为“真龙天子”,龙纹跨越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元明清各朝代被广泛应用于宫殿、陵墓等建筑物的装饰中。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权力与权威的象征:
龙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象征着权力、地位和财富。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
- 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
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标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通过龙图腾的崇拜和传承,中华民族得以保持其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
- 龙图腾的普遍性:
龙图腾在中华民族中具有普遍性,不仅汉族以龙为图腾,许多少数民族也视龙为重要的图腾或神灵。这种普遍性进一步增强了龙图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龙图腾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过程,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被称为“龙的传人”。通过龙图腾的崇拜和传承,中华民族得以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