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碳达峰、碳中和:概念、原因、实现路径及其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概念、原因、实现路径及其意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1865551664_6f320f3001900z8me.html

“碳中和”近日成为热词,引发各方关注。从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究竟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为何要提出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又意味着什么?碳中和要首先关注哪些领域?本期与你一一探讨。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简单来说,碳中和就是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这要从气候变化说起。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今年,《巴黎协定》被反复提及。这项2015年达成的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如何实现碳中和?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

  • 坐 车: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
  • 吃 饭: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
  • 玩手机: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长时间,但眼下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也有专家建议,未来10年,中国应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平均每年增长1亿千瓦,10年内要增加10亿千瓦以上。从行业看,在“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

此外,还要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强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

实现碳中和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防范灾害性气候“黑天鹅”风险、化解气候变化“灰犀牛”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同时,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21世纪将成为碳中和世纪。煤炭将很少被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力军。当人们出行时,无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轮船,其动力将主要来自电能、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

届时,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否则很可能要为高碳生活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比如支付碳税。

碳中和要首先关注哪些领域?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以下四大受益行业及相关标的:

  1. 电力格局: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光伏、风电接力增量需求。
  2. 工业品生产: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相关商品价格有望得到提升。
  3. 化石能源需求:煤、油、气需求先后达峰,过程中价格承压。
  4. 新兴领域机遇:新能源车、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材料机遇广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